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车票已无纸 通关仍有“槛”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今年10月1日起,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火车票全面电子化运行一个多月以来,代购人开票难、老年人操作不便、单位报销对接不畅等问题,也道出了群众的共性困扰。

一位大学老师带学校演出队赴外地演出,好不容易收齐256张电子票,却迎来“二次考验”:先得逐张登录税务平台验真伪,再逐张核对随票而生的5元手撕手续费发票,256×3次=收、查、验768张单据。“过去一沓蓝色车票交上去就完事,如今电脑点到手抖,生怕点错一张。”

电子票主要“槽点”集中在三方面:其一,系统默认“谁坐车谁开票”,统一购票人只能一趟趟跑车站或逐人催促下载各自的电子发票;其二,纸质票时代一眼可辨真伪,现在每张电子发票都要手动去税务平台核验,耗时翻倍;其三,不少单位报销系统仍要纸质件,电子票打印成A4,环保效益瞬间打折。这些问题的共性,是“技术逻辑”与“场景逻辑”脱节。系统默认“乘车人=报销人”,却忽视了商务出行、代买代报、老幼群体等现实场景,未能完全实现“技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初衷。

过去,一张小小的蓝色车票,承载着出行凭证、报销凭证双重功能,却也带来丢失补票、窗口排队、假票泛滥等顽疾。如今,电子客票让旅客仅凭身份证就能“一刷通行”,12306APP随时可查行程信息,电子发票也能随时调取打印,彻底告别了纸质车票易丢失、难保管的痛点。电子发票的推行,本质上是把“实物凭证”转化为“数据凭证”。无纸化,是铁路进入“智慧时代”的必经之路。

改革中暴露出问题,恰恰是优化流程、完善机制的契机。目前,数据通了,场景却没完全通;系统有了,接口却没完全连。这些问题确实戳中了民生痛点,就像新鞋上脚需要磨合,新制度与多元需求还没完全“适配”。

纸质票时代,我们曾用20年逐步解决“异地票”“网络售票”“实名制”等难题;电子发票的完善,同样需要“干中学、改中进”。火车票无纸化遭遇的暂时困境,本质上是改革深化过程中“提质增效”与“便民利民”的再平衡。它提醒我们:改革不是“一装了之”的技术更替,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重构。我们对改革的信心,正来源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改革并不是铁路部门的“独角戏”。若单位报销流程仍卡在“贴票—签字—扫描”的老皇历,再先进的电子发票也只能在A4纸上“二次投胎”。改革要见效,需各方同步“换挡”,数字列车才能真正跑出加速度,让“无纸化”写进绿色出行的全流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车票已无纸 通关仍有“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