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兰子君 李宣彤
11月17日晚,当最后一束灯光在武汉时装周主秀场熄灭,一段跨越13年的成长史已然写就——
由最初的参与人数300多人,到现在线上线下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武汉的时尚雄心。
《中国纺织服装周刊》曾将武汉时装周评为全国十大时装周之一,排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与深圳、厦门、杭州等时装周齐名。
经过沉淀和发展,武汉时装周影响力逐渐扩大,见证了武汉时尚产业强劲的引领力和消费带动力,并秀出中部中心城市的时尚内核,让世界看到武汉之光。
国际设计师首秀选武汉,选货“多到要邮寄回家”
11月14日,2025武汉时装周启幕当晚,“金顶奖”设计师陈宇身着汉派品牌的白衬衫亮相。“‘汉派服饰’深厚的产业底蕴,这让我作为服装从业者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
千里之外奔赴而来的,还有多位“首登中国地方时装周”的国际设计品牌——马来西亚JIMMY CHOO的创意品牌、新加坡高定婚纱、德国香云纱艺术家品牌等。首次来汉的俄罗斯模特Mila T赞叹道:“这里的工作人员既专业又友善!”
武汉时装周的磁吸力源自其作为传统服装产业重镇的雄厚根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派服装”名扬全国,女装曾占据半壁江山,男装至今仍在风衣、夹克等品类占据全国市场40%左右的份额,加上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一流院校的充沛人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13年来,武汉时装周已汇聚了法国高定设计师、美国PIS协会设计师及数十位中国“金顶奖”得主、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2024年,化妆大师毛戈平的造型大秀更是一鸣惊人。
“金顶奖”设计师武学凯曾多次来汉调研,对汉正街的原创生态惊喜不已。“这种原创生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与买手聚集武汉,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时尚影响力。”
这次他在朋友带领下选购了大量服装,“多到需要邮寄回家”。这些服饰既用于日常穿着,也是设计研究的素材。武学凯表示,未来考虑在武汉开设门店,与本地原创力量深度合作。
本土时尚野蛮生长,“江湖混搭”美学彰显武汉特色
武汉时装周不仅是国际设计师的舞台,更是本土力量成长的沃土。2015年,怀揣梦想的魏琳因没有门票被挡在时装周门外,那一刻她立下誓言:“我一定要站上这个T台。”
53岁的魏姐毅然抵押别墅创业。两年后,武汉时装周落户江汉区红T时尚创意街区,向她伸出橄榄枝。如今她深耕大码女装定制,创立“未解”品牌,直播间拥有50余万粉丝,已连续参加八届武汉时装周。
“让粉丝走秀,展示时装在不同身型上的效果。”魏姐正在构思自己的T台秀,希望让时尚周更具交互性。她的十年,正是武汉本土设计力量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缩影。
“江湖气教我自由大胆,精致感让我不忘细节。”湖北美院毕业生、李小布主理人李晟怡的设计充满武汉特质。她将大江大河的豪迈与街巷的细腻相融合,在大廓形中镶嵌蕾丝,在皮裙上勾勒温柔线条。
李晟怡认为,这种“江湖混搭”美学,让武汉时尚自成一体。没有盲目追随北上广,而是让汉绣与潮牌碰撞,科技面料与传统工艺结合,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本土设计师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温度。“时装周不仅提供舞台,还帮我们对接资源。”李晟怡说,这种“陪伴式成长”让她的作品愈发沉稳,是很多国际时装周难以替代的。
由爱帝老厂房改造而成的红T时尚创意街区,集合了工作室、集合店、众创空间,成为设计师的“大本营”。更重要的是,江汉区借助时装周平台,构建了从“首秀”到“首店”的完整闭环。
2024年武汉时装周在全城地标商圈设置分会场,延展时尚触角,联动武商MALL、江汉路步行街、民众乐园等各大商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外场时尚创意活动,掀起全民时尚总动员。
11月17日晚,知名艺人陈伟霆主理的高街潮流品牌CANOTWAIT_在闭幕秀大放异彩。约两周后,江汉区核心商圈华发中城荟即将开设其快闪店。这种“即秀即买”模式,将秀场光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流量,让时尚真正落地生根。
破晓与突围,武汉时尚的下一程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武汉时装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尽管已成为中部时尚引领者,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在时尚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上仍需提升。
作为时尚产业的“源头活水”,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关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跃升。本届武汉时装周上,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四大品牌40套成衣,用扎实功底与创造力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该院教师张勇表示,“许多高校重‘美学设计’轻‘产业工艺’,数字化工具应用率不足30%。”这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供应链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出现断层。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人才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一线城市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中西部毕业生受限于传统技能,制约了产业升级。
如何破局?张勇建议打造“数字化非遗库”,建立“绿色供应链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些构想需要武汉时装周发挥更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在国际时装周格局中,中国走出了独特路径。除北京、上海外,深圳、青岛等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时装周。武汉时装周总导演、北京概念久芭文化发展公司艺术总监张舰分析,这种多元布局反映了时装周功能的演变: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逐渐发展为文化现象。
“与深圳侧重女装产业不同,武汉作为中部零售重镇,其时装周更注重商业落地和文化培育。”张舰说,本届时装周20多场秀、40多个品牌参与的大型活动,为模特、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展示平台。
“穿衣不再只是基本需求,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张舰认为,武汉时装周从最初弘扬本土品牌文化,已发展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重要平台,一个吸纳国内外商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时尚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