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微短剧“热浪”之下需有“冷思考”

日前,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现场“热浪袭人”,会场过道站满听众的景象,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爆发式增长的生动画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全国电影票房,今年更有望冲击千亿元大关。在行业高歌猛进之时,我们或许更需冷静审视,当市场规模已不是问题,微短剧真正应该追求什么样的长期价值?

当前,微短剧创作正陷入一种复制成功的惯性循环。同一故事被反复翻拍,相似的人设、雷同的情节在不同平台间流转。这种流水线式生产在行业初期虽带来可观回报,却也导致观众陷入似曾相识的审美疲劳。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将形式之短等同于价值之浅的认知误区。初期作品如“霸道总裁”“重生复仇”等,确实凭借强情绪输出精准刺激观众,但随着受众审美不断成长,浅层情绪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越来越多观众希望在微短剧中寻找关乎价值观、人生选择与现实困境的答案。这一变化,正推动行业从理念到实践的双重转向,平台通过提升审核标准,引导创作从“流量逻辑”走向“故事逻辑”;内容内核也从短暂的情绪刺激,逐步深化为对持久情感共鸣的追求。

而在内容转型的同时,AIGC技术的快速落地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变量。它既是突破同质化的一把利器,也可能成为加剧流水线生产的推手。当AI能够日更数集,当眼动仪精准捕捉用户每一刻的情绪反应,内容创作的天平将倾向何方——是更重创意表达,还是更依赖数据驱动?酱油文化的AI漫剧日流水从百万元跃升至2000万元,印证了技术强大的商业潜力;腾讯、芒果TV等平台的系统化布局,也展现出AIGC在全链条中的应用前景。然而我们必须清醒,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拓展创意的边界,也可能将创作困于数据的牢笼。

微短剧若要从“热浪”走向“清流”,实现质变跃升,离不开行业各方协同发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推荐剧目、“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等一系列引导举措,为内容提质指明方向;22家机构共同签署《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则标志着行业自律规范的初步建立。这些努力,正在为微短剧构筑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

站在千亿规模的门槛上,微短剧行业正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在同质化的红海中内卷,还是勇于开拓内容的新蓝海?是甘为流量的奴隶,还是立志成为时代的记录者?答案不言自明。时长虽短,价值追求不能短视。唯有从创作源头注入思考,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清醒,在生态构建上形成合力,微短剧才能真正实现从“爆发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在中国文化传播新格局中占据应有之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左佳明(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微短剧“热浪”之下需有“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