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吴非 龚志铭
11月16日上午,主题为“赛博光马”的华工科技2025光谷马拉松鸣枪起跑,来自全国各地的1.3万名跑者参加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项目,满怀激情,向终点进发。
跑者们穿过“一城两廊三区万企”最强赛道,全程穿行于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的核心地带,最大程度体验中国光谷、世界光谷的蓬勃活力。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甘肃选手王涛、中国武汉选手熊娟分别获得男、女全程马拉松冠军。其中,熊娟打破赛事女子全马项目纪录。
武汉选手破光马女子全马纪录
上午8时,在2025光谷马拉松的起点华中科技大学校门前,1.3万名选手身着参赛服,汇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他们从这里出发,向新而行。
上午10时19分,选手王涛率先冲线,以2小时17分49秒夺得2025光谷马拉松男子全马冠军。王涛来自甘肃,今年31岁,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光谷马拉松,去年因感冒未能取得好成绩,今年夺冠,他心情十分激动。“今天准备得很充分,很感谢一路上志愿者为我加油。光谷很美,光马体验非常好,明年我还会来。”王涛说。
此次全程马拉松男子组亚军是甘肃选手高成亮,季军是山东选手李勇杰。
女子组冠军是武汉选手熊娟,完赛用时2小时44分3秒,打破光谷马拉松女子全马纪录。女子组亚军是武汉选手伍玲,季军是杭州选手马春月。
赛后,熊娟表示,自己是新武汉人,2023年来光谷跑了半马,这次来跑全马,亲身体验到光马氛围越来越好,沿途很多加油站为自己鼓劲,观众也很热情,“我想说,来光马不虚此行!”
本届赛事,半程马拉松男子冠军是彭博,亚军是赵国建,季军是喻桐;半程马拉松女子组中,尹亭、宋璇、漆俊杰分获冠军、亚军和季军。
赛后,组委会将从全程马拉松完赛选手中抽出300人,直通2026年武汉马拉松全马项目;从半程马拉松完赛选手中抽出200人,直通2026年武汉马拉松的半马项目。
经典赛道呈现光谷科创特色
今年是光谷马拉松增加全程赛事的第三年,除了全马外,一共设有马拉松、半程马拉松两个项目,参赛人数1.3万人。其中,马拉松项目7000人,半程马拉松项目6000人。
本届光谷马拉松在沿用经典赛道框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呈现光谷发展成果和创新文化。赛事起点设在华中科技大学,沿途串联光谷星河广场、环华科科创带、光谷生物城、光谷空轨等地标性的科技景观。全程马拉松项目终点设在光谷代表性园区武汉未来科技城的“马蹄莲”大楼旁边,半程马拉松项目终点设在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
赛道沿途密集分布着中国信科、长飞、华工科技、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光谷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武汉超算中心等一批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选手将在奔跑中亲身体验科技景观与生态美景交融的赛博光马特色。
创始于2018年的光谷马拉松,已经成为一项在武汉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每年下半年到光谷跑光马,体验已具规模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风采,已经成为不少跑者的首选。
“路线设计比较友好,赛道坡度比较适中。”来自安徽铜陵的全马跑者张军告诉记者,沿途山水景色、新城风光、和科技园区交替出现,让人的眼睛享受了一场SPA。
人形机器人当鼓手为选手助威
赛事当天,沿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各具特色的音乐加油站,一共有32个,为每位跑者带来一场放松盛宴,为他们加油助威。其中,本届光谷马拉松将人形机器人尖端科技元素融入比赛场景,打造个性化的“赛博光马”体验。
当日,记者在光谷马拉松赛道第16.6km处(高新大道与光谷三路交会处音乐加油站)看到,三台与真人身高差不多的人形机器人正随着现场DJ调出的音乐节奏,挥起鼓槌,用整齐有力的鼓点为选手们加油。这吸引不少健儿忍不住侧头关注,场外观众也拍照留念。
这三台人形机器人是十足的光谷造,名字叫做“光子”。来自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介绍,他们是1个月以前接到的任务,要求做到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人群密集环境中实现连续动作控制、节奏识别与同步稳定表演。
“机器人不仅是钢铁直男,还是音乐暖场高手。”该工程师认为,这种互动,不仅为赛事注入科技感与情绪价值,也以更生动的方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在城市公共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潜力。
“人形机器人当音乐加油站表演嘉宾,很新鲜。”在另外一个音乐加油站表演的“红菜苔乐队”吉他手张文清告诉记者,他表演完后,特意在赛事官方图片直播链接上,下载了机器人击鼓的照片,成了它们的粉丝。
此外,在全程马拉松终点领取完赛奖牌环节,光谷人形机器人还与志愿者一起为跑者挂上完赛奖牌,送上充满科技感的祝福。
评论:为何多个重大赛事扎根光谷?
金秋时节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总能因密集的体育赛事成为焦点。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的精彩对决、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国际风采、光谷马拉松的全民热情,再加之2025“汉超”联赛城区组冠军的加冕,这片科创高地正以体育赛事为窗,展现着独特的发展活力。
多项重大赛事扎根光谷的背后,是政策、产业与文化的三重支撑。
政策红利为赛事落地筑牢基石。东湖高新区出台的“光谷文体十条”明确对重大文体活动给予真金白银补贴,并设立首期1亿元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文体相关项目和活动的开展。这种精准扶持让国际、国家级赛事有了扎根土壤,并且长期发展下去。武网能成长为WTA1000级赛事,离不开政策加持下的长期培育。
产业动能为赛事运营注入活力。光谷的产业链优势延伸至体育领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商业配套成为赛事保障。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场馆可承接顶级文体赛事,本地专业运营团队和服务商可以就近和场馆、项目联动。而场馆附近商业体因赛事客流量大幅增长的案例,印证了“赛事 + 消费”的强大拉动效应。
文化底蕴为赛事活力提供源泉。这里曾是湖北职业足球大本营,“汉超”冠军队中罗毅、谭斯等前“汉军”中坚力量的重聚,正是足球情怀的传承。更不用说,不少中小学开设了网球特色班、足球特色课,这种群众基础让赛事既有专业高度,又具民间热度:每一届的武网本地观众占比超过一半,每年的光谷马拉松平均吸引2万人参赛,形成“专业赛事引领、全民参与跟进”的良好氛围。
从政策扶持到产业赋能,再到文化滋养,光谷用赛事书写着“科创 + 体育”的发展答卷。这种多维度共振,不仅让重大文体赛事成为常态,更让体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