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拒绝“摆烂梗”是语言教育该有的 “较真”与温度

江西一位小学教师拒绝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直言这类表达是“偷懒的表现”,并引导学生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规范表达替代的课堂视频,引发了全网对语言教育的热议。这场看似微小的课堂互动,实则戳中了当下语言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命题:在网络语言泛滥的时代,如何守护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回归生动与厚重。

网络热梗便利的背后反映的是表达“惰性”。网络热梗的流行,源于其简洁、形象、易传播的特质。“666”传递赞许,“包的”表达肯定,短短数字或词语就能完成情绪传递,契合了当下快节奏的沟通场景。但对于正处于语言建构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过度依赖这类“懒人表达”,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丰富的词汇储备和规范的表达习惯,是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当学生习惯性用“包的” 替代“我能做到”,用“666”概括所有认可时,其实是在放弃对具体语境、情感层次的细腻表达。长此以往,语言表达会陷入“同质化”“浅层化”的困境,难以准确传递复杂想法,更不利于思维深度的培养。这位老师的“较真”,正是看到了这种表达惰性对孩子成长的隐性影响,用温柔的提醒为学生筑起了一道语言成长的“防护墙”。

语言教育不止于规范,更在于唤醒。反对滥用网络热梗,并非否定所有网络语言,更不是要让课堂成为脱离生活的“真空地带”。这位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没有简单禁止,而是用“替代式引导”给出了更优解——当学生想表达不确定时,引导他们说“我会尽力尝试”;当需要传递信心时,鼓励他们用“我势在必得”。这种教育方式,既守住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又赋予了学生更多元的表达选择。

语言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词汇句式,而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与运用。“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不仅能让沟通更高效,更能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与内涵,滋养审美情趣。课堂上的一次引导,或许就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表达中,愿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打磨,从“会说话”走向“说好话”。

家庭与学校的语言共育更是一场“双向守护”。这场课堂热议,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的思考。守护孩子的语言能力,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发力。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经典诵读、情景表达、作文赏析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积累规范语言的平台;在家庭,家长应减少网络热梗在日常沟通中的过度使用,多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鼓励他们用完整的句子、具体的描述表达想法。

网络时代的语言环境纷繁复杂,我们既不必视网络热梗为“洪水猛兽”,也不能放任其侵蚀孩子的语言根基。像这位江西教师一样,用理性的态度筛选,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才能让孩子在吸收网络语言活力的同时,守住语言表达的质感与深度。语言是文化的基因,也是个人成长的底色。愿更多教育者和家长能重视语言教育的细节,让孩子们在规范与灵动兼具的语言环境中,学会清晰表达、优雅沟通,用丰富的词汇与真挚的情感,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袁梦妮(随州市“随愿而行”团队,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人民镇府)

责编:沈素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拒绝“摆烂梗”是语言教育该有的 “较真”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