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微短剧精品化不应止于内容创作

“一集上头,三集付费”,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微短剧已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今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近千亿元。

市场的繁华无疑是对微短剧的认可,这一新兴业态凭借剧情紧凑、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快速崛起,但剧情低俗、脚本套路化、诱导消费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精品化是微短剧创作的必由之路,但不应止于内容创作,更需政策引导与市场共治。

强化政策扶持与监管,为微短剧精品化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在主管部门推动下,越来越多微短剧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这说明微短剧精品化之路更需精品创作生产扶持与创作引导,将微短剧创作生产纳入各级奖励扶持体系,使之与电影、电视剧享受同等的创作待遇,激发行业创作活力。通过举办优质微短剧评选活动,对扎根现实、传递正能量的作品给予资金补贴和流量倾斜,为精品内容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在监管层面,构建常态化、全链条监管体系,明确内容评判标准,联合平台收紧审核关口、提高准入门槛,对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违规内容零容忍。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阶梯式处罚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创作行为。同时延伸监管触角,聚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规范充值付费环节,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短小,不意味着浅薄。作为微短剧创作者,相信在微短剧创作领域同样大有可为,正视微短剧的文化传播价值,树立“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打破创作鄙视链。当前部分作品陷入“重生逆袭”“豪门恩怨”的套路循环,甚至依赖AI生成脚本,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地制造爽感却忽视了剧情逻辑。微短剧创作同样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扎根现实土壤,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发情感共鸣。善用微短剧时长精简优势,在短时间内集中呈现核心冲突,摆脱套路依赖,关注叙事逻辑,不将价值观传递异化为生硬说教。优质作品如春雨润物,让观众在紧凑剧情中感受人性温度与人文关怀,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精神滋养,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构建精品化发展环境同样离不开消费者的主动参与。观众的选择直接影响市场走向,部分微短剧的套路化创作,本质上是对低俗审美需求的迎合。观众需警惕“短暂快感”背后的精神空虚,对宣扬畸形价值观的作品果断抵制。用好手中流量,主动转发、点赞优质作品,让《家里家外》等聚焦普通人悲欢的现实题材获得更多关注,助力正能量、高品质内容占据市场主流,倒逼行业向精品化转型。同时强化版权意识,自觉抵制盗版内容,为优质创作提供良性市场环境。

微短剧的兴起,本质是顺应碎片化阅读趋势的文化创新,其时长虽短,但内容不能短缺,品质不能打折。政策需在扶持与规范间找到平衡点,创作者要在艺术追求与市场回报间守住底线,而观众则需以审慎目光参与行业共建,共同推动微短剧摆脱低俗化、套路化困境,成为记录时代、滋养心灵的文艺轻骑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莎莎(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微短剧精品化不应止于内容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