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重视“中国人经济”,体现我国在逐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过程中,不仅关注国内创造的生产价值增加,更加关注我国生产要素在海外创造的利润价值增长。
发挥海外华人和企业在促进资源要素配置、提高产能利用、技术扩散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融合互促。
重视“中国人经济”意味着将全球经济视为一个大系统,以国际广阔市场衔接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 郝华勇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举行的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五五”时期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时并表示:“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重视“中国人经济”,核心是将发展的视域从国内拓展到全球,突破地域范围而更加关注要素创造价值,特别是“人”的因素,将“中国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的,通过提升全体国民在全球范围内创造、获取和分享财富的能力,来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安全韧性提升与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然战略选择。
既重视“国土”也重视“国民”
从GDP到GNI的评价导向升级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国民总收入(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GDP与GNI的区别在于衡量经济总量的角度有所不同,GDP反映生产成果,它从生产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聚焦地域范围,只要是本国领土内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无论是由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均计入本国GDP。GNI反映收入总量,它从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聚焦国民要素,即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国际社会对GDP和GNI这两个指标都非常重视。在反映生产成果、衡量经济增长时更多使用GDP;在分析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时更多使用GNI或人均GNI。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评估各国经济总体表现时,通常都使用GDP或人均GDP。而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时,世界银行将人均GNI作为衡量标准,且联合国根据一个国家连续6年的GNI和人均GNI来决定该国的联合国常规会费。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成绩显著,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我国在海外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多,持续彰显我国的经济积累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中,要求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因此,重视“中国人经济”,体现我国在逐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过程中,不仅关注国内创造的生产价值增加,更加关注我国生产要素在海外创造的利润价值增长,评价导向的升级就要求拓宽经济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资源要素配置的地域范围,不仅要评价“引进来”的数量,还要衡量“走出去”的效益,这也会倒逼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通过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而非“国内单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
重视“中国人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但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双循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但同时,新发展格局也要求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的循环畅通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重视“中国人经济”,发挥海外华人和企业在促进资源要素配置、提高产能利用、技术扩散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融合互促,特别是高水平开放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促进作用,助推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
重视“中国人经济”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注入外部活力。在提高供给方面,海外华人精英和留学人员是全球科技前沿的重要力量,重视“中国人经济”可以以此为桥梁,更高效地引进尖端技术、知识和创新理念,赋能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国内大循环的供给质量。在创造需求方面,遍布全球的华人社群对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服务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需求,他们是国潮品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首批消费者和最佳推广者,重视“中国人经济”能帮助国内企业创造新的需求、测试海外市场、建立品牌声誉,反过来促进国内产业的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重视“中国人经济”为牵引国际循环搭建平台形成网络。一方面,这有助于搭建信任与效率的桥梁。传统的国际贸易投资往往面临文化、法律和信任壁垒,而华人商业网络基于共同的语言、文化、商业惯例和信任基础,能显著降低信息搜寻、合同谈判、风险监控等交易成本,使商品、资本、技术的流动更加顺畅高效,提高合作效率,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通过“中国人经济”体系,利用华人网络在全球分布的优势,可以协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布局,分散单一区域的风险,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重视“外拓”而非“内卷”
开辟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广阔舞台
“内卷式”竞争是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个体或群体通过过度竞争追求存量分配,而非创造增量价值,最终导致整体效率不升反降、各方成本激增的现象。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内卷化特征在企业竞争、就业市场、消费市场、区域发展等多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表现,既阻碍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不利于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和自主创新,有悖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内卷”本质上是指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或无效的竞争,根源在于市场规则不统一和市场不开放导致的存量博弈,而非增量创造。重视“中国人经济”意味着将全球经济视为一个大系统,以国际广阔市场衔接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国内市场设施、制度规则、监管执法、要素流动和政府行为尺度的统一来破除无效竞争,突破封闭区域的天花板效应。通过全地域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全部生产要素增值,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一个天花板更高、更广阔的竞技场,从而将“向内卷”的无效竞争转变为“向外拓”的有效增长。
重视“中国人经济”破除“内卷式”竞争,就要求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出海,通过并购、投资建厂等方式,整合全球技术、品牌、市场和资源来创造更大价值。对企业而言,在目标市场选择上,既关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更关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在国际市场拓展上,逐步实现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出海、模式出海,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将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现代化基建等领域已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造后输出海外,实现更广地域的价值创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上,瞄准价值链高端,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向两端,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强化原始创新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提升产业分工层次中分享更多价值利润。在全球要素掌控上,通过全球布局,确保关键资源、技术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应对贸易摩擦、供应链断裂等国际风险的能力,增强对外开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对政府而言,构建与我国对外投资贸易规模体量及发展态势相匹配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包括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出海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合作区和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推动法律、金融、财会、咨询、数字技术、知识产权等专业机构增强出海服务能力等举措,提升出海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维护企业海外正当权益。
(作者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