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
一年来,湖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将总书记殷切期望转化为长江大保护的扎实成效,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年来,千湖之省,河流纵横。荆山楚水间,一幅美丽湖北画卷近年来徐徐铺展,叙说着治楚必先治水的生动实践。
湖北跻身全国现代水网先导区
鄂西群山中,引江补汉工程的地下“水脉”正破壁延伸。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其建成后将使中线工程调水量提升至115亿立方米,为北方送去更多清水。
清江峡谷间,总投资超65亿元的姚家平水利枢纽加紧建设,175米高的世界第一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稳步浇筑,建成后将把恩施城区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至50年一遇。
湖北坐拥4231条河流、6900多座水库,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现代水网建设先导区。这一年来,湖北锚定“三江千湖,北送东流”格局,“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蓝图加速落地。
国家水网主骨架持续加密,杜家台等重要蓄滞洪区加快建设,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不断完善,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加速推进。
县市“局域网”愈发畅通,通山黄荆口水库正在冲刺年内达到180米高程,建成后将为32万群众提供饮用水。武穴北灌区新建扩建大金刘元隧洞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将达到61万余亩。
实战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考场。今年以来,湖北成功抵御酉水、忠建河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洪水,有效应对跨季跨年极端旱情。9月,汉江流域旱涝急转,7次编号洪水接踵而至,水利部门精准防御,守住了江湖安澜与百姓平安。
水网织锦绣,润民细无声。国庆前,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近83公里连续生态岸线串联起840万余平方米滨水空间,让长江之险化作城市之美。
长江水质连续6年稳守Ⅱ类
宜昌摄影师杨河的镜头里,今年6月不仅捕捉到新生小江豚,更记录下7至9只的江豚群。在武汉新洲双柳段,江豚数量从3年前的2头增至近20头,这里已成为江豚固定栖息地,市民可通过“慢直播”一睹其嬉戏身影。
作为长江生态“指标生物”,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宜昌、荆州、武汉等沿线城市陆续出现“江豚湾”,成为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500余头麋鹿在此栖息,今年新生幼崽595头。据悉,该保护区种群年增长率超20%,成活率达95%以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成功范例”。
江豚逐浪、麋鹿欢腾、候鸟翩跹的图景,正是湖北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长江大保护的缩影。
为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一体推进禁渔、治岸、增绿、活水。截至目前,完成1246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达99.8%。丹江口库区斩断上百万亩黄姜种植,十堰拒绝160多个环保不达标项目,关停转产560多家高耗能企业。
光荣使命刻入治水脉络,担当作为化为幸福长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1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截至10月31日,中线工程2024—2025年度已累计向北方调水64.73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1亿多人口。
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全省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洪湖“降磷退Ⅴ”成效巩固,网湖重现“长江腰带翡翠”本色,梁子湖“水下森林”生机再现,“千湖之省”的明珠愈发璀璨。
两张鄂林碳票获授信1.5亿元
9月29日,湖北首次签发两张鄂林碳票:十堰2.8万亩林地核定碳减排量3.638万吨,咸宁12.666万亩林地20年预计减排59.30万吨。当天,两地便获银行授信共1.5亿元,实现林业碳汇向金融资本的高效转化,印证了“空气能卖钱,山水可生金”的实践成效。
田野阡陌间,绿色发展路径愈发清晰。谷城堰河村从“靠山吃山”转向“养山护山”,建成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集体资产突破亿元;武当山以“好水”“蜜桔”为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产业赛道上,转型动能持续增强。长江之畔,化工企业入园集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游弋江面,勾勒出零排放绿色航运图景。
制度创新为生态价值变现保驾护航。位于武昌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厦作为全国碳市场“数据大脑”,已护航市场平稳运行超千日,累计清算金额超千亿元,周边聚集90余家涉碳企业、400余家机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具规模;“武碳江湖”平台用户超200万,让个人低碳行为可量化、可变现。
如今的湖北,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撑起了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从水网织密到生态焕新,从保护优先到绿富同行,荆楚大地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最优解”,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