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黎小琳 葛蒙恩)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与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在扮靓城市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如何为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找到科学归宿,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近日,湖北省住建厅专项调研组对襄阳高新区国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的调研,揭开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创新篇章。
直面难题,寻求绿色转型“突破口”
传统模式下,建筑垃圾往往面临堆放占地、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的困境。2025年11月5日的这次调研,直击建筑垃圾、工程土方、废弃建材等各类固体废弃物在处理处置中的难点与堵点,其核心目标,是紧紧围绕“生态工程”建设要求,为废弃物寻找二次利用与规范化处置的有效路径。
调研明确了以“源头治理”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旨在构建一个从源头归拢、过程运输到末端利用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彻底杜绝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科技赋能,开启变废为宝“循环路”
在襄阳国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笔者看到了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入先进的可移动式破碎设备和开发多元化的资源化产品路径,曾经的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被成功地转化为可替代天然砂石的再生骨料、透水砖、路缘石等再生建材产品,日处理建筑垃圾1500吨。这一“魔法”般的转变,不仅有效减少了开采天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垃圾填埋对土地的占用,更开辟了一条资源循环再生的绿色通道,有力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创新引领,擘画全程管理“新蓝图”
在实地考察并听取汇报后,湖北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侯继光对项目的推进方向和现有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创新方向。他提出要创新推行“四个三”工作法与“三资三化”模式(资源、资产、资金;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加速将存量资源转化为有效资产,力争将该项目打造为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试点标杆。
尤为重要的是,侯继光巡视员强调,要构建覆盖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利用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碳登记平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建筑垃圾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可追溯、可量化、可管理,最终形成高效、透明的闭环管理机制。
凝心聚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襄阳样板”
襄阳高新区综合执法局局长黄勇现场表态,将通过数据化、信息化手段赋能建筑垃圾的低碳化管理,力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襄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副主任熊辉对高新区综合执法局的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探索与实践为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要求相关单位与企业继续深化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严格落实调研组要求,全力以赴将该项目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工程,为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树立典范。
此次调研,为襄阳市乃至湖北省进一步提升建筑垃圾治理水平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注入了新动力,明确了未来工作的创新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筑垃圾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潜藏的“富矿”。通过科技引领、机制创新与全程监管,正在铺就一条通往“无废城市”的绿色大道,让每一方建筑垃圾都物尽其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