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尝尝我们高淳的螃蟹,味道鲜美……”10月31日晚,在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直播间,高淳区法院的法官们身着制服,当起了螃蟹“带货主播”。
这场特殊的司法变卖直播,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在线围观,迅速引发热议,也让司法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但这场直播的意义远不止于帮助诚信债务人售出产品,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数字化时代司法创新如何平衡“出圈”的勇气与“守界”的智慧。
直播背后,是一个关于诚信与帮扶的温暖故事。秋兰一家因意外事故和经营不善,背上沉重债务。但十余年来,全家人从未逃避,而是默默坚守着“欠债还钱”的本分。对于这样的“诚实而不幸”者,如果司法仅仅机械地强制执行,很可能压垮他们最后的希望。法官的这次“跨界”,本质上是一次“如我在诉”的共情实践,是司法系统为困境中的诚信个体搭建的渡难关之桥。
“法官卖蟹”的尝试,正是“守正出奇”司法智慧的生动诠释。面对螃蟹这类保质期极短的生鲜产品,若固守传统的评估拍卖流程,只怕程序未走完,蟹已失去价值。法官走入直播间,并非追逐潮流,而是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对生鲜产品可依法直接变卖的规定,为解决特殊资产处置难题做出的务实选择。所有销售收入直接进入法院专项账户,全程阳光监管,确保了资金安全。更值得一提的是,法官们在介绍螃蟹品质的同时,巧妙穿插讲解“类个人破产”知识,让一次普通的资产处置升华为生动的普法课堂。这既守住了程序正义、保障债权人权益的“正”,又出好了灵活创新、提升司法效能的“奇”,展现出司法在恪守底线中的智慧与温度,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然而掌声过后,尤需冷静思考。司法创新需要勇气,更离不开严谨的尺度。大众的质疑,恰是对司法系统的“信任体检”,是维护司法长远公信力的“清醒剂”。法官身着制服直播,如何避免公信力为商业行为背书?如果螃蟹出现质量问题,售后责任该如何厘清?这次成功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会不会造成个案之间的不公?这些追问既是对具体操作的审视,更是对司法公正的深切期待,经得起审视,司法公信的基石方能稳如泰山。
正因如此,“法官卖蟹”不应止于一段佳话。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启发我们如何将个案探索的“点”,拓展成制度创新的“面”。当务之急,是需要将这种充满温度的共情,转化为可复制、可验证的制度化智慧。比如,能否由此案例总结,出台一份关于“特殊资产司法处置”的工作指引,明确何种情况适用、流程如何规范、风险如何把控?这既能给勇于创新的法官们“撑腰”,让温暖帮扶惠及更多需要的人,也为正在探索中的“个人破产制度”积累宝贵的基层经验,进而推动司法制度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法律的权威,既需要举起法槌的威严,也离不开帮人卖蟹的温情。司法之道,在刚柔并济,在照亮人心。对诚信的呵护、对困境的体察,恰是司法天平上不可或缺的温情砝码。当司法的庄严与直播间的烟火气相遇,我们看到的不是权威的消解,而是法治精神有温度地落地生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榕(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