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社科联开展以“播洒社科之光 打开心灵之窗”为主题的社科普及进校园活动。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咸宁市博物馆举办“国庆中秋非遗文化夜游活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黄琰)近年来,咸宁市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3355”社科工作思路,紧扣“传承文化根脉、服务基层群众”目标,整合全市社科普及基地优势资源,在阵地建设、品牌打造、队伍锤炼等方面精准发力,将社科知识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咸宁特色的社科普及新路径。
构建三级阵地网络,让社科普及扎根基层“沃土”
咸宁市社科联抢抓省社科联“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试点机遇,将县级社科联组建纳入深化改革“总盘子”,6个县(市、区)全部挂牌,构建起“市级基地引领、区县阵地联动、乡镇站点扎根”的三级社科普及网络,推动社科资源从“象牙塔”走向“烟火气”。
盘活空间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地标。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大谷仓艺术展区,将废弃旧粮库群改造为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民宿于一体的“乡村美学高地”,常驻8名省级著名艺术家,累计举办当代艺术展、女画家展等10余场,成功承办湖北省首届大地艺术节。2025年7月开展的《踏虎尾》当代艺术展,吸引省内外数千名文艺爱好者参与,既带动乡村旅游消费,更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艺术盛宴”。
聚焦基层需求,筑牢便民服务站点。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咸宁市博物馆推进“博物馆五进”工程,2025年先后走进嘉鱼县潘家湾镇、通城银山广场等乡村点位,通过文物复制件体验、古代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历史文化“活”在田间地头。咸宁市公共关系协会深耕湖北民俗文化村大屋雷,推动建成“雷以諴故居农家书屋”,汇聚时政、科技、红色故事等各类图书,搭建村民“充电学习”主阵地。
激活非遗载体,建设文化传承基地。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以鄂南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核心,在附属泉都学校设立“非遗课堂”,开设土家族摆手舞、通山木雕等12个非遗项目教学;两年来,咸宁市孔子文化促进会在南昌路社区、黄畈社区等地开展线下活动312场,让国学经典与家风文化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实现非遗传承与社科普及同频共振。
打造三大特色品牌,让社科服务贴近群众“心窝”
咸宁市各社科普及基地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群众需求创新载体,打造“非遗+乡村”“社科+惠民”“文化+节庆”三大特色品牌,让社科普及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非遗+乡村”品牌唤醒文化生命力。咸宁市公关协会历时8年扎根“大屋雷”村,成功推动《中秋节(大屋雷中秋祭月习俗)》入选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打造“鄂南民间音乐钢琴原创作品音乐会”品牌,推出25首改编自通山山歌、咸宁小调的钢琴作品,让山野民歌登上专业舞台,成为传播鄂南文化的“声音符号”,其中《瑶乡淡彩》获省大学生艺术节奖项。
“社科+惠民”品牌传递服务温度。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湖科社科普及讲坛”“回乡宣讲”等品牌,通过“板凳课堂”“院落会”等形式开展活动800余场,覆盖5万余人,推送“药谷飞歌”等微视频20余期。咸宁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研学夏令营连续多年举办,通过“红色人物讲解+非遗实践(鱼门拳、通山木雕)”课程,培养出一批“咸宁文化小使者”;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承办“咸宁市中小学生诗词大会”技术服务项目,有效推动诗词文化在咸宁市480余所中小学、38万名学生中普及与传承。
“文化+节庆”品牌激活传统魅力。咸宁孔子文化促进会连续两年举办“9.28孔子诞辰日”活动,结合“4.23世界读书日”开展“人人读《论语》”公益活动,2024年至2025年累计开展线上“四书诵读百遍”活动260场,吸引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咸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依托市总工会成立全省首家“职工心理服务中心”,深入南玻光电、金盛兰冶金等31家企业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构建三维人才体系,让社科队伍成为发展“引擎”
社科人才培养是做好基层社科普及的关键。咸宁市通过打造“社科飞燕”,以“分层培训强基础、以赛促学激活力、名师引领提素养”为路径,构建“专业+志愿+乡土”三维人才体系,打造出一支“扎根基层、专业过硬、热爱科普”的社科人才队伍,用乡音乡情传递社科知识。
分层培训夯实专业基础。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积极举办“荆楚华服”“方言传播”等主题研讨会,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分享前沿理论研究成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中心、阳明心理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师进阶、家庭系统排列等培训5场,覆盖180人,助力社科普及队伍练好“内功”,夯实了服务基层的人才根基。
以赛促学激发队伍活力。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小镇宣讲员”选拔赛,选拔40余名基层宣讲员,拍摄《追梦千家峒》等短视频15部,其中《追梦千家峒》获全国最佳视频制作奖、湖北省赛区一等奖;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表演艺术活态传承的“五维融合”创新实践》案例获第三届“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成为全省高校非遗科普标杆;崇阳县乡镇宣讲员黄爽爽以崇阳家乡话入题,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身边事例开展社科知识宣讲,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激励引领带动整体提升。咸宁市社科联创新建立“荣誉+项目+资源”多元激励体系,对表现突出的社科工作者优先推荐参与省级项目评选,对成效显著的基层社科组织给予资源倾斜与项目支持。2025年,全市共推荐4个优秀基地参与省、市项目评选,对6个社科普及基地、12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有效激发了社科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下一步,咸宁市社科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十五五”发展大局为主线,继续践行全省“3355”社科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社科普及扩面工程,为当好湖北支点建设生力军、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持久深厚的社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