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10月31日讯近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守护行动”悄然拉开帷幕,来自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职工齐聚于此,参加2025年“救在身边·校园守护”教职工救护员培训和基地参观体验。
这一天,他们化身“救护学员”,只为给孩子们撑起一把更坚实的“安全伞”。
政策引领,守护校园“生命线”
“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是我们最牵挂的事。”武侯区教育局、武侯区红十字会联合发起此次活动,旨在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据介绍,早在10月24日前,参训教职工已通过“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完成了8学时的线上学习。从红十字文化到救护知识,大家利用碎片时间“充电”,为线下实操打下基础。10月25日一早,参训学员准时签到。一天的脱产培训中,他们跟着专业导师,化身“急救战士”。
在心肺复苏演练中,大家在模拟人前轮流操作,从胸外按压到人工呼吸,每个动作力求标准。“按压力度要够,频率要快,这可是‘黄金4分钟’的关键!”导师的指导声中,学员们额头渗汗,却毫不松懈。
在AED使用教学中,面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大家从“陌生”到“熟练”,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使用这一“救命神器”。
创伤救护与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环节,从止血包扎到海姆立克急救法,学员们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现场不时传来“你这个角度不对,要再高一点”的提醒声。“课程太实用了!以前遇到孩子磕碰,只知道简单处理,现在学会专业创伤救护,心里更有底。”一位幼儿园班主任分享道。
与传统培训不同,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沉浸式”体验。参训教职工参观了基地各个模块,在互动体验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实操演练。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上手练”的培训模式效果显著,让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对象优先安排校医、班主任、体育老师等校园安全的“第一响应人”。一位体育老师笑着说道,“运动场上意外多,这次学会了心肺复苏和AED使用,以后遇到紧急情况,不会‘手忙脚乱’!”
学以致用,为校园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校园安全,无小事。从政策落实到实操培训,从理论学习到考核发证,武侯区用一场“硬核”培训,为校园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学员代表李老师感慨道:“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心肺复苏,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今天上手操作后才发现,每一分力气、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生命。作为老师,我们肩上担着几十个孩子的安全,掌握这项技能太有必要了!”
学员代表刘老师说道,“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意外风险更高。这次学习的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非常实用,让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时更能沉着应对。我们回去后要组织全园再次学习,让更多老师掌握这些知识。”
此次沉浸式应急救护培训,不仅是一堂掌握技能培训课,更是一堂生命教育课。它有效提升了全区教职工的应急救护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将“救在身边”的理念深植心中。据悉,武侯区将继续推进校园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让每个校园都成为孩子们安全成长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