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卖平台点餐时,你是否留意过商家能不能提供堂食服务?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影响着大众用餐体验,也反映网络餐饮发展的规范性与否。最近,上海多家餐厅在外卖平台上出现了“堂食店”标识,这本是件好事,但细看之下却发现问题不少,比如仍有商家对“无堂食”亮牌无动于衷;还有出现同一家饭店在不同外卖平台上的标识不一致。
这看似是平台的技术问题,实则反映了网络餐饮监管从“有”到“优”的转型之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近日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平台提供者应当在平台餐饮服务提供者列表页面首页,以及不提供堂食服务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主页面,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而平台却只标“可堂食”,这种反差耐人寻味。从商业逻辑看,标注“可堂食”能为商家带来流量,而标注“无堂食”可能影响销量,平台的这种选择,暴露了其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
今年初,最高检部署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选取食药安全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开展深入整治。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我们认为这种标识混乱的背后,是责任链条的断裂。
从检察工作实际来看,食品安全领域的治理难点往往不在“无法可依”,而在“有法难行”。平台采用不同的堂食店认证标准,不仅让商家无所适从,更让消费者困惑不已。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否堂食往往与商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直接相关。有堂食的商家通常需要取得更全面的许可证,接受更严格的卫生监管。因此,准确标识堂食信息,实际上是构建食品安全防线的重要一环。
面对当前标识混乱的现状,我们需要多方合力破局。首先,监管需要更“接地气”。规定应当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堂食认定标准,为平台和企业提供明确指引。其次,平台应当展现更大责任担当。与其被动执行,不如主动建立行业统一的认证标准,让消费者无论在哪个平台都能获得准确一致的信息。同时,社会各界要形成监督合力。消费者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对标识不实的情况及时反馈;行业协会要发挥自律作用;检察机关也要通过公益诉讼等职能,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依法监督。
小小的堂食标识,反映出当前网络餐饮发展的成熟度。它提醒我们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治理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平台的自觉,需要商家的自律,更需要监管的智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金萍(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当阳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