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仲裁委立案区域,有人前来立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通讯员 武仲宣
广州、贵阳两家企业因项目款起纠纷,争议金额高达58亿元。但唯一达成一致的是,双方均同意到武汉仲裁委(简称“武仲”)裁决。
从“剑拔弩张”到“一揽子和解”,在武仲,该案耗时不到5个月,全程没有管辖权拉锯、没有排期焦虑,资金未被“锁死”。
10月27日获悉,该案的裁决、调解文书均已生效并履行完毕。
情急之下,双方把目光投向武汉
广州奥森(化名)与贵阳云峰(化名)因项目款反目,引发9起案件。
云峰濒临破产,奥森急需回款,双方对管辖权寸步不让。“如果打官司,走诉讼程序,决定‘谁来管’、等排期、二审、执行等流程将耗费更长时间。”奥森公司负责人回忆,情急之下,双方把目光投向地图上的“九省通衢”——武汉。
以武汉为圆心,1000公里半径内覆盖中国主要经济重镇。清末民国地方志里,汉口、武昌、汉阳已有商事仲裁的身影;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1997年武汉仲裁委(以下简称“武仲”)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武仲拥有仲裁员1149名,涉及国内国际经济贸易、房地产、投资、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用‘内行话’交流,沟通成本低;仲裁庭审不公开,对企业商誉‘零损伤’,也不受地域影响。”双方多方考量之下,奥森、云峰公司选择到武仲解决纠纷。
4份“硬核”裁决,促成余案打包调解
10月20日,在武仲秘书处,记者见到了该案的仲裁秘书之一吴垠。
虽然每天同时要处理七八个案子,说起关键词,吴垠第一时间就在案件系统内搜索到了奥森、云峰公司仲裁案的相关记载。
吴垠回忆,案件进入武仲后,她们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后,将材料邮寄到仲裁庭。
组建仲裁庭,需要多方选定仲裁员。一般由当事人双方在武仲的仲裁员名单中各选择一名仲裁员。奥森公司选择了一位北京的高校学者,云峰公司选择了一位武汉的高校学者。而武仲为他们指定了一名有着资深办案经验的专家作为首席仲裁员。随后,进行第一次开庭。
“两家企业起初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吴垠说,首次开庭专门讨论管辖权的问题。两家企业分别派出了由律师、公司高管等组成的近十人团队前来讨论。
“庭审从早上开始,天黑了才结束,总共进行了10个小时,庭审现场辩论激烈,仲裁庭确保每一方观点都能得到充分阐述。”20多天后,仲裁庭再次开庭讨论实体问题。按照既定的流程,双方各自陈述,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烈辩论,精准锁定了结算金额、违约责任。
两次庭审,对其中4个案件进行了仲裁,形成4份近百页的“硬核”裁决。随后一周内,武仲将裁决书送达双方。事实清晰,裁决准确,双方均未提出异议。自此,两家企业和武仲之间达成信任。
何不把后面5件案子打包调解?双方当事人快速达成共识,一个月内结案。
让“九省通衢”升级为“仲裁枢纽”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破解了程序挑战,通过超长庭审深度释明,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复盘这起案件,武仲相关负责人说,“从对抗到共赢的转化,令我们感到惊喜。创新裁调结合模式,通过调解结案,避免被申请人陷入冗长诉讼,为破产清算压力下的当事人纾困。”
数据显示,近年来武仲案件受理量稳定在万件以上,裁决正确率达99.9%,平均结案天数为66天。近三年,武仲累计受理案件35860件、标的额664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今年上半年,武仲受案数量和标的额两项核心业务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武仲受理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武汉市外案件占比均达60%以上。
“争议解决”是世界银行评价营商环境的十大一级指标之一。“能不能快速、公平、低成本地‘了断’,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关键。”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肖永平说,从“千里挑一”到“一拍即合”,58亿元纠纷的终点,也是“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再出发的新起点。
当“九省通衢”升级为“仲裁枢纽”,武汉给出的不仅是交通区位,更是让资本安心、企业放心、市场提振信心的“制度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