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一般报考者年龄上限由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应届硕博研究生则由40周岁以下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一政策调整意义重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政策破冰,从“唯年龄论”到“能力本位”。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是应对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的务实之举。《中国人力资本报2024》显示,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为39.72岁。这意味着,35岁已从传统认知中的“职业末期”转为“经验成熟期”,该年龄群体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积累、更成熟的情绪管理与更深入的社会洞察,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岗位上优势明显。同时,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人才投入职场的时间也相应推迟,若仍固守较低的年龄限制,很可能出现学历越高就业越吃亏的“倒挂”现象,导致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从“35岁门槛”到“38岁上限”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为全社会树立了“能力优先”的选人用人导向。
风向引导,从“顶层转变“到”基层思考”。国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其政策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该项政策的突破,为基层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江汉区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强区,丰富的楼宇经济、活跃的民营主体、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优质舞台。目前,人才工作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从“政策引才”向“生态聚才”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标先进地区,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在科技金融、数字经济等新兴赛道,复合型人才依然紧缺;人才工作是一场接力长跑,引进落户只是赢得起跑优势,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才服务“后半篇”文章。
人才生态,从“单点发力”转向“系统建构”。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动态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优化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猎头业务的激励导向,探索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拓展“柔性引才”渠道。构筑近悦远来强磁场,集成“江汉英才”服务,将人才公寓、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优质资源“一键打包”,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凝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树立“大人才观”,推动区级组织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库”和“人力资源机构服务能力库”,让江汉区真正成为一个因人才而繁荣、人才因江汉而出彩的梦想之城。
国考打破年龄限制,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 的用人智慧;构建现代化人才治理体系的探索,则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当顶层设计的“指挥棒”与基层探索的“试验田” 相互促进,当破除“三十五岁门槛”与构建人才生态同步推进,我们必将迎来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崭新局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一康(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人力资源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