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美群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迫切需要坚实的学理支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学理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华文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观点和系统性理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既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内在要求,更是掌握思想、学术和发展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实践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制度特点、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世界影响,不仅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同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实践基础。
这是回答“四个之问”的根本要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深刻变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西方主流理论体系已难以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在回应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现实议题时,更显露出明显的“理论失语”。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原创性理论、形成系统性话语,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这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基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贯穿着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觉。思想理论的独立自主,是国家独立与民族自强的重要体现。知识体系上的依附性,必然导致价值判断的迷失与意识形态防线的松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核心在于确立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从根本上破除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与话语迷信,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牢牢掌握思想领导权、学术话语权和文化主导权。
这是深化“两个结合”、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由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方法论。“结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引领下,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滋养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正是在这种双向赋能、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种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引领力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得以孕育。其在学术领域的集中体现,正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既不是封闭排他的理论孤岛,也不是对既有话语的简单修补
而是一个植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科学知识系统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封闭排他的理论孤岛,也不是对既有话语的简单修补,而是一个植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科学知识系统。其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其根本特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中国立场,彰显鲜明的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之“自主”,首先体现在立场和坐标的自主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中汲取智慧,从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提炼经验,真正做到“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用中国人的方式讲道理”。一切知识生产都要自觉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坚决摒弃“言必称西方”的思维定式,真正让中国学术挺起精神脊梁、发出时代强音。
立足原创突破,体现深刻的创新性。原创性是自主知识体系的灵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实践命题,如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超越既有理论的解释边界,推动概念、理论、方法的系统性创新。要善于将实践中的“做法”升华为学理上的“说法”,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学术话语,形成一批具有思想穿透力、理论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与核心理论,真正实现从“解释中国”到“定义中国”、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学术升华。
注重整体协同,强化严密的系统性。自主知识体系不是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学科体系是基础支撑,要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夯实知识生产的组织载体;学术体系是核心内核,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范式、评价标准和理论框架,确立中国学术的规范与品格;话语体系是外在表达,要善于提炼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学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三者相互嵌入、同向发力,共同构筑起逻辑自洽、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知识大厦。
扎根中国大地,突出强烈的实践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实践、引领实践。自主知识体系绝非书斋里的玄思,而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活的知识。它必须能够科学解释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有效回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前瞻研判未来趋势,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学理支撑。同时,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螺旋上升,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人民心坎里”。
一项关乎长远、牵动全局的战略工程
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久久为功
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关乎长远、牵动全局的战略工程,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久久为功。
牢牢把握“两个结合”这一根本方法。“两个结合”是打开创新空间的“金钥匙”,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系统梳理其思想精髓、价值理念与治理智慧,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理论创新的深厚根基。同时,要聚焦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中提炼具有时代标识的重大命题,把实践中的“真问题”转化为学术上的“真学问”,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知识体系。
鲜明树立实践导向这一根本标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在实践、本在人民。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走出“象牙塔”,深入改革发展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群众生活最前沿,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在服务人民中校准方向。要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把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学术价值的核心标准,真正推动学术研究从书斋式向实践型转变。
统筹推进学科、人才、机制一体化建设。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知识供给的新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优势学科,振兴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新兴交叉学科。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造就一批心怀“国之大者”、通晓中国实际、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为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坚持在开放包容中增强国际传播力。自主不等于封闭,自信源于交流。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文明互鉴中拓展理论视野、提升学术品质。同时,要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转换机制,善于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语言和逻辑,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透彻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高质量的国际学术对话、高水平的成果外译、高能见度的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认同度和话语权,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发展,更理解中国之道。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