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周林)金秋时节,来凤县2.4万亩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姜农们弯腰采挖的,正是有着三百余年种植历史的地标产品—— 凤头姜。如今,这颗形似凤头的生姜,已成为带动全县万户增收、年产值突破3亿元的“金疙瘩”,在武陵山区书写着特色产业发展的新答卷。
来凤县绿水镇生姜种植基地
清晨的阳光洒在绿水镇上寨社区的姜田,62岁的姜农杨勇小心翼翼地从富硒土壤中拔出一株株金黄的凤头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生姜比往年增收不少,每亩能增产800斤左右。” 杨勇笑着说,当前姜价稳定在每斤4至5元,较往年的3元有明显提升,“更关键的是,农业技术人员常来指导,病虫害预防和姜瘟防治做得比往年好太多,咱们种姜更有底气了。”
在县城的向幺幺匠心制作店里,同样是一派忙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对新鲜凤头姜进行分拣、清洗、加工,车间内弥漫着生姜的辛香,一坛坛糟姜、糖醋姜整齐码放。该店负责人向红菊介绍,自凤头姜上市以来,已生产1万多斤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工人都在加班加点赶工,预计今年总产量能达到 3 万斤左右。”
游客的认可更让这一特色产品添彩。襄阳游客梁诗羽在品尝糟姜、糖醋姜后坦言:“更喜欢糖醋姜的甜辣口感,爽口又嫩滑。” 河南游客康俭乔则计划带些回家:“这姜味道好,配馍吃肯定香,得让家人也尝尝。”
刚出土的凤头姜
凤头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过去,姜瘟病是困扰姜农的“心头病”,如今这一难题已得到有效破解。“我们和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推广轮作、土壤消毒、选用脱毒姜种等综合防治技术,还建立了病虫害预警防控体系。” 绿水镇凤头姜技术顾问田茂兴介绍,一旦发现姜瘟病,会立即拔除病株及周围一米范围内的姜苗,并用生石灰消毒,“用微生物菌剂预防,再加上传统消毒方法,控病效果非常明显。”
不仅如此,来凤县还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体系。“我们建设了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统一提供种苗、农资、技术和回购标准,让生姜生产从‘种子到筷子’全程可控。” 绿水强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胡鑫源说,一颗小生姜的种、收、加工、销售环节,都有了“数字管家”,从源头保障了产品品质。
新鲜的凤头姜
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来凤县着力推动凤头姜品牌化发展。企业持续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这一古老品种从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商品转型。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延富介绍,目前已开发出糖醋姜、姜粉、姜汤、姜膏、姜糖等多款生姜制品,“我们计划用 3 到 5 年时间,把来凤凤头姜打造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产品,建成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绿色食品生姜种植基地。”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惠及万千农户。通过“强村+村集体+农户”模式,来凤县已培育州级龙头企业2家、各类加工企业60余家,带动上万户姜农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据统计,2025年该县凤头姜产业规模较上年增长27%,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姜旅深度融合,通过举办文化节、开发主题旅游线路等举措,让凤头姜持续释放产业增值效应。” 来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尚海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擦亮凤头姜“金字招牌”,让这颗“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