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活动中,“文化长江”的主题分享,清晰自然,身边人身边事,让普通网友瞬间明白,荆楚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深入融入在长江儿女日常里的活态传承,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藏在生活细节、公共空间与代际传递中,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荆楚文化的传承,首先扎根在最朴素的日常场景里。杨理胜馆长提到的竹木简牍,作为“地下百科全书”,记载的不只是历史事件,更有古人的饮食起居、劳作规范与邻里相处之道。如今湖北人爱吃鱼、嗜米的饮食习性,与楚简中“食鱼稻”的记载一脉相承;长辈们待人接物的礼数、家庭相处的默契,不少都能在古代楚地的民俗记载中找到源头。荆州古城墙下,摆摊的小贩、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子,与千年城墙共生共存。城墙不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居民散步的步道、生活的背景板,这种“古迹融入日常”的状态,正是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模样。我们无需刻意追溯,日常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早已带着千年文化的印记。
公共空间的文化浸润,让荆楚文化触手可及。如今在长江沿线城市,楚风元素早已不是博物馆的专属。小区门口的雕塑采用楚式纹样,公园的长廊绘制着荆楚传说,就连街头的公交站台、路灯设计,都融入了编钟、凤鸟等经典符号。晨练时,总能听到老人们哼唱楚剧选段,字正腔圆的唱腔里,是代代相传的韵律;在节假日的文化活动中,糖画艺人用糖浆勾勒出楚地神兽,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楚绣技艺,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接触传统文化。这些公共领域的文化呈现,没有强制灌输,却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接纳甚至热爱上本土文化,让“文化长江”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看、可感、可参与的身边事。
代际之间的自然传递,让荆楚文化得以延续。许多家长带孩子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不是为了让孩子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而是在面对楚简、编钟、青铜器时,解答孩子“古人是怎么生活的”“这上面写的是什么”的好奇心。长辈们闲聊时讲的“凤凰涅槃”“伯牙子期”的故事,做饭时念叨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做法”,看似随口一提,实则是在传递文化根脉。孩子们在博物馆里的驻足、在古城墙下的奔跑、在长辈身边的聆听,都在不知不觉中承接了这份文化遗产。这种无需刻意教导的代际传递,比任何书本教育都更有力量,让荆楚文化在家庭的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楚简越千年,家住长江边”,这句话道破了长江文化的本质。长江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着的生命。对普通人而言,文化传承从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沉重的责任,而是逛博物馆时的一次好奇、散步时的一眼瞥见、长辈口中的一段故事。这些细碎的瞬间,串联起千年文明与当下日常,让荆楚文化有了温度与活力。
“何以中国”?对长江边的我们来说,答案就藏在楚简的文字里,藏在古城墙的砖缝中,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底色。而我们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聆听传统故事、每一次分享身边的文化场景,都是在为这条文化长河注入新的生命力,让长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群(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