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打出组合拳,共同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紧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以“育人为本、育心为要”为核心,以“小切口”为突破,进一步明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业焦虑、睡眠不足、作业过重、运动不够、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现象,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十条措施》直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考试评价、体育锻炼、睡眠保障、网络使用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打出重塑教育生态组合拳,真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们重现灿烂笑容。

纾解学业考试焦虑,让教育回归“人的温度”。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十条措施》在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管理等多方面打出了一套缓解学生压力的组合拳。教育部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通过这些刚性措施,切实为学生减负,保障其心理调适的空间和时间。

注重身心协同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十条措施》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改变了“重智育轻心育”的价值排序,回归了“人是教育的根本”的本质。《十条措施》围绕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强调注重身心协同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实 “体育每天 2 小时”,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打造 “能出汗” 的体育课。鼓励推行“课间 15 分钟”,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保障充足睡眠,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学生睡眠纳入健康监测和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侵蚀。

特殊群体关爱,让每个孩子都该被看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重点,《十条措施》对这些特殊学生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注,彰显了政策的温度。教育部要求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在开学、考试、假期、升学等时间节点,要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情绪和行为变化,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状况研判、个体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对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 1 次家访,及时掌握心理变化和家庭关系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家校社协同,别让心理问题变成“孤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多部门协同发力,压实多方责任,形成“协同共治”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家庭要履行主体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部门联动,主动会同卫健、网信、公安、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净化网络环境,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最终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专业机构保障的立体化防护网络,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旅程。《十条措施》既是行动纲领,更是责任契约,需要大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勇于改革创新,加强协同联动,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沈素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打出组合拳,共同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