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曹志勇、林新华)上午的阳光洒在仓埠街杨裴小学的操场上,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教室涌向操场——对于这所仅有6个教学班、111余名学生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早已成为校园里最具活力的“固定节目”。没有华丽的道具,没有专业的指导,却凭着“全员参与、因地制宜、趣味优先”的原则,让小小的校园里迸发着大大的能量。
“小场地”玩出“大花样”: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杨裴小学的操场不大,但大课间的设计却处处透着“巧思”。为了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校将活动分为“统一操+特色项” 两部分。
广播操是“标配”:全校学生跟着音乐整齐划一地做起广播操,动作虽不复杂,却透着农村孩子的认真劲儿——三年级的小宇因为胳膊受伤,老师特意为他调整了动作幅度,让他也能站在队伍里“跟着节奏晃一晃”。
特色活动是“亮点”:一、二年级玩“跳房子”“丢沙包”,捡起田埂边常见的小石子当“道具”;三、四年级开展“跳绳接龙”“拔河对抗”,用废旧轮胎做“障碍栏”;五、六年级则尝试“三人两足”“趣味接力”,甚至把数学课上的“数字游戏”搬进了操场——“10以内加减法答对才能跑下一步”,让运动和学习悄悄“牵手”。
“操场小,但孩子的热情不小!”校长蔡光明笑着说,“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只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哪怕只是跑两圈、跳几下,也要让他们‘动起来、笑起来’。”
“全员参与”不是口号:让每个角色都发光
在杨裴小学,大课间从来不是“学生的事”,而是全校的“集体行动”。
老师是“陪练员”:体育孙继桥老师带着孩子们练跳绳,数学老师程倩则蹲在地上帮低年级孩子画“跳房子”格子,就连食堂的方阿姨也会来帮忙整理拔河的绳子:“看着孩子们跑跳,我也跟着年轻了!”
学生是“小老师”:二年级的一分钟跳绳每分钟能跳120个,被同学们选为“跳绳教练”,每天带着低年级孩子练“单脚跳”“双摇跳”;三年级的朵朵擅长丢沙包,自创了“左右躲闪”的玩法,成了操场里的“人气王”。
家长是“编外队员”:上周三,四年级学生陈嘉欣的爸爸带着自家的“土制羽毛球拍”(竹竿+塑料瓶)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乡村版羽毛球”——“没想到孩子这么喜欢,以后我每天都来陪他们玩!”
“小活动”藏着“大意义”:让乡村教育更有温度
大课间的热闹,早已超出了“运动”本身。
从“怕动”到“爱动”:一年级的刘子豪刚入学时怕生,连排队都躲在队伍后面,现在却成了“拍球比多”游戏的“主力”,妈妈说:“孩子现在每天放学都拉着我玩,胆子大了,话也多了!”
从“孤单”到“团结”:拔河比赛时,五年级的黄俊熙因为用力过猛摔了跤,队友们立刻围过来扶他,还把自己的“胜利小贴纸”贴在他胳膊上——“我们是一个队,输赢不重要,你没事才最重要!”
从“城市”到“乡村”的共鸣:去年,城里的结对学校汉阳区西大英才小学给杨裴小学送来了新跳绳,孩子们却更爱用自己编的“草绳”——“草绳跳起来更有劲儿,就像我们农村孩子一样,接地气!”
蔡光明校长说:“农村小学的孩子,可能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课外活动,但大课间就是我们的‘小舞台’——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细节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下午,大课间的音乐渐渐停下,孩子们擦着汗、笑着跑回教室,操场上留下的,是跳动的脚步、清脆的笑声,还有乡村教育里最温暖的光。正如墙上的标语写的那样:“小校园,大梦想;小课间,大能量”——杨裴小学的孩子们,正用奔跑和跳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