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唤醒广西贺州黄姚古镇的青石板路,一支身着“火焰蓝”的宣传队已整装出发。他们佩戴着“小喇叭”,手持宣传册,穿行在古镇街巷与乡间村落,开始了一天的常态化巡逻。这支名为“蓝盾护耆”的队伍,正用脚步与汗水,为独居老人们筑起一道温暖的平安防线。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下了众多独居老人。他们相伴而居,却也面临着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自2022年起,贺州市消防系统精准聚焦这一特殊群体,联合村(居)委启动“蓝盾护耆”专项行动,将定时定期的防火巡查与科普送上门。
“起初老人们都觉得我们太唠叨。”黄姚消防救援站站长朱懋东说。当他第一次走进黄奶奶家宣传用电安全时,老人正忙着做家务:“我忙得很呢,你们讲的这些都记不住。”这样的场景在初期屡见不鲜。老人们固守多年的生活习惯,让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面临挑战。
回到站里,消防宣传队员们便和志愿者们商量,如何让老人们更能接受消防知识。通过村委的独居老人登记表和连日来的走访,他们发现,村子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占多数,为了“图方便”,这些老人会将一些电器放到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除了私拉电线,老人家中还存在过多杂物堆积、电动三轮车入户充电、厨房用火离人等隐患。
队员们果断调整策略: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难,就把工作做到他们日常里。他们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化身“安全维修工”,带着工具上门,在帮老人修修补补的过程中,见缝插针地讲解安全知识。
再次敲开黄奶奶的家门,队员们没有先掏宣传单,而是眼尖地发现了院角那个电线开裂的旧电水壶。“奶奶,这壶线露铜丝了,烧水容易漏电,我帮您缠好。”朱懋东一边熟练地拿出绝缘胶带处理隐患,一边说,“您看,就像这样,家里电线要是有裂口,可要赶紧换。”黄奶奶盯着他手上的动作,眼神专注,往日的不耐烦悄然消散。
随着“蓝盾护耆”工作的深入推进,很快得到了各乡镇政府、电力、应急管理等部门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他们共同为独居老人配备了内含灭火毯、逃生面罩、应急手电、灭火器的“消防应急礼包”,极大提升了家庭初起火灾应对能力。电力部门还为老人们免费安装独立式烟雾感应探测器,并接入智能预警平台。一旦探测器监测到烟雾,平台会立即通过电话和短信,将报警信息同时推送给老人的紧急联系人、监护人和包片村干部,构建起“人防+技防”的快速响应机制,打通了火灾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点滴努力的积累,终于换来了老人们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他们会主动拦着巡逻队员们:“小伙子,帮我看看那盏台灯安全不?”村头的晒谷场边,老人们聚着聊天时,还会互相提醒:“柴火可别堆灶边,消防员说危险。”这些朴实的言行,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的最好证明。
夕阳西下,队员们的“小喇叭”里传出带着乡音的叮嘱:“王奶奶,煤气阀要关紧。”“李爷爷,电动车不能进屋充电。”忙碌的蓝色身影与老人的笑容交相辉映,在古巷中绘就一幅温暖的平安画卷。(贝佳杭 郑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