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何妮、李佳)八百里清江源头的利川市汪营镇,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石坝小学的操场上已响起清脆的脚步声。司法所所长董朝霞抱着一沓资料快步走向教学楼,眼眸里透着期待——今天,她要给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法治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吒为什么要反抗命运吗?”教室里,董朝霞的开场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她没有翻开枯燥的法条,而是用孩子们喜爱的神话人物,娓娓道出校园欺凌的界限与危害。
“起绰号算欺凌吗?”“故意推搡同学呢?”“在网络上恶搞别人照片呢?”每个问题都像一颗石子,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涟漪。举手回答的孩子越来越多,那些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在故事的包裹下,悄然植入童心。
与此同时,在三十公里外的团堡镇,晨光刚刚照亮山药田。采挖工人们放下锄头,围坐在田埂上,听派出所民警孙学用乡音讲解反诈知识。
“老乡们,记住喽,天上不会掉馅饼,刷单返利是陷阱!”孙学的声音在田野间回荡,工人们频频点头。
“火炮一响,惊动八方……我是幸福元堡人,一言一行讲文明。”元堡乡的“总管开讲”,将法治宣传融入民俗传统。在红白喜事的场合,总管们巧妙地将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法治精神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这些看似平常的清晨,共同编织成利川市“法律三进”工作的生动图景。
律师进村:扎根基层的法治守护者
都亭街道教场社区,作为利川主城区人口最多的社区,这里的“律师进村”实践颇具示范意义。
法律服务工作站里,值班律师小王正在接待居民咨询。墙上,“依法维权、共建和谐”的标语格外醒目。“遇到法律问题,我们第一个想到这里,不走弯路。”社区居民老刘说。
驻社区律师创新运用“法律+情理”融合调解模式,将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柔性完美结合。近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45件,其中不乏历时多年的“硬骨头”。
香山甲第小区的业主们还记得,因为架空层权属和停车收费问题,业主与物业对峙一年之久。驻社区律师介入后,通过专业分析、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2024年,全省首家“乡村振兴法务学院”在利川揭牌成立。这一创新举措,源于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在柏杨坝镇齐心村的派驻工作。利川市抓住机遇,积极争取,让法治人才培育在乡村扎下深根。
法务学院不仅投入50余万元购买学习资料和办公用品,还组织经验丰富的讲师团开展系列讲座。两年来,共培育500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骨干,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法务学院负责人说。
目前,利川市已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实现“律师进村”全覆盖,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站589个,配备专职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42名。三年来,累计提供法律咨询5.8万余人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干警进校:守护青春的法治引路人
秋天的利川,山色斑斓。市司法局的会议室内,24名新选任的法治副校长正在接受岗前培训。他们专注地记录着,不时举手提问,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法治副校长不是虚职,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培训讲师的话掷地有声。
在市委政法委统筹下,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共选派239名正式干警,走进全市所有学校(幼儿园),实现“一校一法治副校长”全覆盖。这支队伍,成为守护校园安全的重要法治力量。
“新入职的5名教职工,‘从业禁止’背景审查了吗?”市检察院将法治副校长履职与一般性预防公益诉讼理念深度融合,围绕校园安保、食品、消防等六大核心领域,在开展法治宣讲的同时,同步开展“开学季安全隐患专项排查行动”,共发现安全隐患7处,发出检察建议1份。
在谋道镇长坪小学,司法所与派出所携手打造的“法治第一课”别开生面。警报拉响,孩子们在干警指导下有序疏散,模拟演习中,他们学到了生命至上的真谛。
都亭街道组建的专业普法团队,如一股法治清流,流进每所校园。九月开学季,他们举办讲座8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咨询1500余人次,惠及师生3500余人。
“法治教育要像春雨,润物无声。这些干警用爱心和专业,为孩子们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法治纽扣。”都亭二小副校长刘兴田感慨。
截至目前,利川市法治副校长已实现全市239所学校(幼儿园)全覆盖,2025年秋季开学季,全市共开展“法治第一课”300余场,惠及师生15万余人次。
法治宣传进千家万户:织就城乡普法网络
利川的法治宣传,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山川田野间绽放。
团堡镇的“婆婆嘴”安全讲堂,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民警们放下身段,走进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语言,把法律知识播撒在群众心田。
“要不是听了‘婆婆嘴’讲堂,我这三万多块血汗钱就打了水漂!”居民赵某至今心有余悸。那天,他接到冒充“山西警方”的诈骗电话,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千钧一发之际,他想起了民警反复宣讲的反诈知识,及时识破骗局。
今年,“婆婆嘴”已开展宣讲110余次,普及数万群众。民警黄华说:“我们宁愿磨破嘴皮,也不愿看到群众受害。”
稻香弥漫的南坪乡朝阳村,夜幕降临,篝火被点燃,“法治六点半”普法宣讲准时开讲,市法院、检察院的干警与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拉起了家常。
“诉状怎么写?”“我的土地被占了怎么解决?”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自己遇到的烦心事、恼火事。法官张利琴、检察官向倩一边向村民发放普法宣传手册,一边逐个解答村民的疑问,用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土地林权、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诉讼注意事项等知识。
“八五”普法期间,利川各普法责任单位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000余场,发放资料17万余份,开展法律咨询2000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达30万余人次。数字背后,是法治精神的星火燎原。
通过持续深入的法治宣传,利川市已构建起“市-乡-村”三级普法网络,培育“法律明白人”4280名,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
创新融合:“法律三进”工作的利川实践
在利川,“法律三进”工作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法律三进”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政法机关+学校+家庭+社会”多元联动格局。
团堡派出所的“夕阳红老年义务巡逻队”,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名片。这支由村民、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职工组成的队伍,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家乡的平安。
71岁的肖彩兴是巡逻队第五任队长,精神矍铄的他常说:“我是一名党员,加入巡逻队,也算老有所为!”2020年,修路挖掘机不慎损坏盛家祖坟拜台,双方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肖彩兴带队前往,与盛家人促膝长谈,最终促成和解。
十年来,这支巡逻队调解民事纠纷380余次,疏导交通500余次,制止打架斗殴35起,参与抢险救援17次,护校安园执勤1523次。数字背后,是银发志愿者们无悔的付出。
毛坝派出所的“四勤四多”工作法,则在茶乡沃土上绽放异彩。“脑勤、多访一户,眼勤、多看一眼,嘴勤、多问一句,腿勤、多走一里”——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法,却蕴含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
“平安建设+小院说事”治理模式,更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将民主协商发挥到极致。全市打造“小院说事”示范院落305个、“小院说事点”1300余个,群众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共商民生要事。
“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元堡村村民老陈说,“‘小院说事’让我们的意见有人听,也让我们理解了村干部搞工作也不容易。”
以元堡乡为例,通过“小院说事”收集到“疑难杂症”116个,组织村民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硬化断头路、连接路78公里,新修堤坎350米,铺设饮水管网8500米。
夜幕降临,柏杨坝镇龙船初中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法治夜校”的课程刚刚开始,投影仪上播放着反电诈短视频,“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柏杨坝司法所所长雷红兵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法律知识。
夜深人静,司法所的灯光依然亮着。雷红兵还在忙着整理今天调解的卷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群众的需求和待办事项。
山风拂过茶园,法治的种子正在凉城利川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润物细无声,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从校园到田野,从社区到村落,利川以“法律三进”为笔,描绘出一幅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这图景里,有孩子们的朗朗笑声,有乡亲们的踏实笑容,更有法治中国建设中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