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邓义 任毅
10月16日,来自湖北团风县的红色小话剧《长江边的婚礼》在四川德阳市演艺中心华彩上演。作为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的佳作,这部扎根革命老区的作品以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艺术呈现,在巴蜀舞台掀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共鸣,现场掌声如潮,许多观众感动落泪。
该剧以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团风段强渡长江的史实为背景,将镜头聚焦于长江岸边一户平凡人家,以一场特殊婚礼为叙事核心,展现老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支前壮举。剧中,百姓连夜赶制军粮的灯火、战士冲锋的呐喊与新郎奔赴前线时的回眸,无不生动再现军民鱼水深情,让革命历史从泛黄的史料中走出,成为可感可触的精神洗礼。
“新郎奔赴前线时的回眸太戳心了,这就是最生动的家国情怀教育!”国庆期间在黄冈观演的武汉游客李女士感慨。此次德阳展演中,观众周女士称赞:“舞台精美,演员表现力强,让人沉浸其中。”带女儿观演的刘女士表示:“希望孩子能了解过去普通人为解放事业奋斗的情感,这在今天很有意义。”作品凭借朴实对白与真挚表演,让青少年看懂“英雄”的含义,年轻人读懂“担当”的重量,老一辈人重温“信仰”的温度。
成功的背后,是创作团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深耕与艺术上的匠心求索。据该剧导演兼主演曹菁菁介绍,剧本源于团风真实发生过的支前故事,因而“非常接地气”。出品人、团风县青年黄梅戏剧团团长邬墩东则道出了作品的共鸣密码:“我们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共情点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处。”
三年来,该剧在基层巡演超百场,所到之处,无不收获掌声与泪水。主演刘莹分享了她最朴素的成就感来源:“还麦时,看到音响老师边擦眼泪边说‘真好’;走在路上,会有观众主动过来握手称赞……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能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是我们的荣幸。”
从黄冈市文化剧目总决赛一等奖,到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再到成功跻身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的终评舞台,《长江边的婚礼》的艺术征程,是“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回响,也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基层文艺创作的繁荣,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团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