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北京报道
今年汛期,经常因为极端天气出现断路、断网、断电相关情况。10月16日,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魏平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为全国10.2万个多灾易灾乡村配备了10万多部卫星电话。在今年“7·28”华北暴雨期间,北京怀柔、密云、平谷等地出现部分乡村通信中断的情况,当地村干部就是通过卫星电话及时地向上级部门报灾。
“在断路的情况下,要短时间恢复公网和电力基础设施,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发生‘三断’以后,迅速建立起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的重点是保障救援工作,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救援队伍和救援对象能够建立联系,及时掌握被困区域的灾情,提高我们救援的准确性、及时性、针对性。”魏平岩说。
针对其主要开展的工作,魏平岩介绍,应急管理部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包括应急管理“久安”大模型,实时掌握全国的灾情。目前,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能够在地方上报信息之前,精准锁定可能出现“三断”的区域。通过简单、快速地核查以后,快速发布预警,同时对相关力量、装备及时进行部署,提高应对的及时性。
同时,加强保底通信装备配备。近年,为全国10.2万个多灾易灾的乡村配备了10万多部卫星电话,今年“7·28”华北暴雨期间,北京怀柔、密云、平谷等地都出现了部分乡村通信中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村干部就是通过卫星电话及时地向上级部门报灾。近年,应急管理部还建设了应急管理部门专用的370MHz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这套系统具有韧性抗毁的能力,目前各地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在今年汛期,广东、甘肃等地已经把370MHz对讲机作为主要的应急指挥通信保底手段。应急管理部还研发了“星立通”抛投式卫星电话,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无人机,把“星立通”抛投到“三断”区域,被困群众可以一键式对外呼救。
此外,建立了多层次的空中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魏平岩介绍,目前在全国配备了8架大型通信无人机,为各地配备了240余架中大型通信无人机,形成了8小时通信圈。在今年的汛期应对当中,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信部调度了各地的通信无人机,在“三断”区域为失联群众提供通信服务3.2万余次。通过临时在“三断”区域建立公网通信,为受灾群众搭建起了应急通信的“生命线”。应急管理部还自主研发了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进一步提高了抗风抗雨的能力。
应急管理部还跟相关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现在,我们跟工信、电力、电信运营商都进行了密切的协作,在今年汛期,工信部还派专人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进行联合值守。”魏平岩介绍,从今年整个响应情况看,电力、公网通信基站的抢通速度和效率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救援过程中,工信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多灾易灾区域建设超级基站,在救援现场搭建临时的高点基站,包括投送一些背包基站,可以保障救援顺利开展。消防救援队伍近年来重点加强前突和索降力量的训练,救援人员携带着通信装备索降到“三断”区域,在今年的多场救援当中都发挥了“尖刀”作用。
魏平岩表示,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按照“打一仗、进一步”的要求,紧盯实战需求和问题短板,持续做好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