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斌 张颖
10月14日,据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消息,今年1至8月,湖北绿电交易电量超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绿证交易175万张,增长33倍。
“绿电”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绿证”则是它的“电子身份证”。1张绿证意味着1000千瓦时绿电已上网或被消费。由于绿电具备成本和减碳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大型企业加大了采购力度。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的轧钢车间是“用电大户”,如今的关键工序正逐步使用绿电作为动力来源。今年3月,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武钢绿电采购规模已接近10亿千瓦时,降碳60万吨左右。“欧盟碳边境税等政策对出口产品碳排放要求严苛,使用绿电生产可降低产品碳足迹,满足下游客户绿色供应链需求,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避免贸易壁垒。”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能源管理技术主任工程师郭晶介绍。
在随州广水市的宝林风光一体发电站,风机与光伏板正根据天气条件灵活发电,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武钢等企业。“风光总装机容量为9.16万千瓦,相当于我们电厂在满负荷运行情况下,一个小时能发9万度左右的电量。”中电建湖北广水风光一体发电站运行值长周鹏程说。
目前,湖北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已占全省总装机的四成以上,“负荷中心+新能源富集区”的跨市州协同模式,正为绿电交易提供源头保障。除了市场拉动与供给保障,创新机制则是推动绿电发展的第三股关键力量。去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打通“电-碳-金融”三个市场协同路径,企业可用碳配额质押获得贷款,用来购买绿电,而所购买的绿电又可以反过来抵扣碳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减碳-获利-再减碳”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网湖北电力已经在武汉、鄂州等14个市州设立了绿电绿证服务站,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解读到绿证申领的一站式服务。如今,湖北绿电交易已实现按月开市、24小时全时段交易,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与服务体系,有力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去年,湖北累计绿电成交电量超过20亿千瓦时,增长7.6倍,交易绿证超过328万张,增长57倍。全省20多家参与三市场协同的企业累计签订了2.75亿千瓦时绿电购买合同,电力用户获得1.4亿元低息贷款,可最多抵扣19.6万吨碳排放。
“从今年前8个月绿电绿证交易增速来看,市场化机制不仅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消纳,也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碳减排力度。”湖北电力交易中心交易部主任张威说。今年1至8月湖北完成超19亿千瓦时的绿电交易,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