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从下岗女工到家政公司领头人 七旬“刘姐姐”玩转网络不言退

刘敦琳(左)与服务过的客户相处成了朋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张华 杨千帆

电动车还没停稳,一声亲切的“涂妹妹——”便已响起。

“刘姐姐来啦——”屋内立刻传来热情的回应,话音未落,“涂妹妹”的老伴已迎了出来。

9月29日,70岁的刘敦琳如往常一样,来到武汉市花水街东民社区,回访她牵挂的残疾居民涂晚平。多年的帮扶与相处,让她们早已超越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亲如家人。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她是武汉新就业群体中年龄最大的一员,至今仍活跃在家政服务的第一线。

“当初我难的时候,有人扶了我一把。现在看到别人有困难,也总想伸手拉一把。”回顾自己从下岗女工,到撑起一方天地的家政公司领头人,再到融入时代浪潮的“新就业群体”成员,刘敦琳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三段人生角色转变背后,那份风雨兼程的奋斗与从未间断的温暖传递。

不怕吃亏的“创业先锋”

时间回溯到1992年,38岁的刘敦琳从武汉市锅炉辅机厂下岗,生活骤然陷入困境。丈夫因工伤失业,每月补助仅120元。最艰难时,一家三口只剩300元生活费,孩子的学费全靠亲友接济。

转机出现在1998年。江汉区妇联招募负责人创建巾帼家政服务站,旨在带动女性就业。彼时,“家政”对许多人而言还是个新鲜词,没有标准,缺乏经验。面对未知,刘敦琳决定试一试。在区妇联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办公地点,联系了贷款,年底,服务站挂牌成立。“原以为是份有底薪的稳定工作,结果老板员工都是我一个人。”刘敦琳回忆道。

创业维艰。为了让服务站活下去,她和早期加入的傅明英不仅四处扫楼发名片,还尝试卖早点、送盒饭来补贴运营。打开局面的第一单,她至今记忆犹新:在协和医院一位教授家中做了4小时保洁,窗明几净,碗筷锃亮,每人拿到了20元报酬。“开心得不得了!”更让她们振奋的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成了她们的“活广告”。

摸着石头过河,吃亏是常有的事。一次,她们接了个保洁大单,开工后发现报价远低于市场,面积远超预估,还需高空作业。没有专业设备,就搭起高高的脚手架,工人们累得直哭,活干完了却可能亏本。刘敦琳至今想起仍觉后怕与心疼。所幸甲方得知情况后,体谅她们的难处,结清了工钱。困境中的点滴善意,被她深深铭记,化为日后源源不断回馈社会的力量源泉。

乐于奉献的“行业领路人”

随着服务站步入正轨,刘敦琳的目光投向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下岗人员和进城农村妇女面临就业难题,她成了他们的“引路人”。

2003年,她在武汉市妇联支持下免费开办技能培训班,教授维修、保洁等技能。一位从山西嫁到湖北的农村女子,通过做保洁实现了经济独立,在家挺直了腰杆;54岁的黄永丽家庭负担重,刘敦琳就帮她联系钟点工,只象征性收取少量服务费,让她“拿大头”……“她很有爱心,总是为我们着想。”黄永丽说,这份“真心换真心”的关怀,体现在为大家购买商业保险、组织吃年饭、集体旅游等方方面面。在人员流动性极大的家政行业,许多人一跟就是十几年。

2010年,刘敦琳成立武汉首嘉巾帼家政保洁有限公司,如今长期固定的员工达两百余人。担任过14年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的她,更乐于帮同行“搭梯子”。胡楠英2006年创业时一片茫然,是刘敦琳手把手教她记账、拟合同、培训员工、沟通客户。“她从不藏着掖着,很有奉献精神,总是把姐妹们薅在一起,一起学一起干。”胡楠英感慨道。

“我一路走来,得到很多人帮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给后入行的人,让他们不走弯路。”刘敦琳说。二十多年来,经她帮扶实现就业的女性近10万人次。这份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在悄然传递。她团队的罗阿姨,在完成政府购买的助残服务之余,对79岁的独居盲人刘爹爹随叫随到,做保洁、陪诊……“我们被刘总真心对待,遇到更弱势的群体,能帮就帮一把。”

“不言退”的“新就业群体”一员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中,平台家政服务人员被纳入“新就业群体”,刘敦琳的家政公司也开始通过网站、APP、小程序等途径获客接单,古稀之年的刘敦琳,由此成为了武汉市这一群体中年龄最大的一员。

年龄没有成为她停下脚步的理由。她每天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回访客户。遇到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她就一层层爬楼,“上了年纪,脚力不如以前,爬几层得歇一会儿。”但她从未想过停下。

与残疾居民涂晚平的情谊,已延续了十余年。自2006年开展助残公益服务起,刘敦琳就成了涂晚平家的“常客”,时时探望,聊聊家常,解决困难。“有刘姐姐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涂晚平的话语里,充满了信赖。

3年前,刘敦琳卸下了协会会长的职务,但创业者的请教电话、微信,她从不怠慢。恩施、黄陂的同行向她求教,她总是倾囊相授,并计划着节后上门指导。“我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还算好,也没有三高,应该会一直坚持下去,毕竟还有那么多姐妹需要吃饭。”

从涂晚平家离开时,天空飘起了细雨,刘敦琳骑上电动车,身影汇入车流。从下岗女工到行业“领路人”,再到“新就业群体”中的常青树,这条路,她走了二十七年。三段人生,三种身份,变的是时代赋予的角色,不变的,是那份从苦难中生根、在奋斗中茁壮,并持续温暖他人的赤诚初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从下岗女工到家政公司领头人 七旬“刘姐姐”玩转网络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