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何凌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语典故众多。这些成语,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近日,由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策划、著名文化学者刘玉堂作序的图书《跟着成语 寻宝荆楚》正式面世。该书以成语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引领读者走进荆楚文化宝库,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物瑰宝。
语言精华与文物瑰宝相映成趣
湖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成语。据统计,与荆楚大地相关的成语多达五百余个。从形容艰辛创业的“筚路蓝缕”,到体现和平理念的“止戈为武”;从揶揄舍本逐末的“买椟还珠”,到讽刺疑心重重的“杯弓蛇影”,这些成语历经千年淘洗,依旧在人们口中传诵,经久不衰。作为语言的精华,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是正面的激励,还是反面的警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百万年前的人类演化遗迹,到近现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荆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赡的物质财富,留下了无数的文物。这些珍贵的成语和文物,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相映生辉。
刘玉堂在序言中饱蘸深情地写道,“无论是了解荆楚文化还是中华文明,都离不开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成语作为传世文献的精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文物作为考古发现的瑰宝,凝聚着文化的精髓,它们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演进,当二者相互碰撞时,定会迸发出璀璨夺目的火花。”
本书从众多成语中精心选取了50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遴选出与之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百余件精品对照解读,不仅直观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印证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通过文物与成语的双重视角,读者可以窥见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绽放新光彩”的有益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嘱托我们牢记中华民族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诞生于楚地的成语“筚路蓝缕”,与楚国历史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本书选取湖北随州叶家山2号墓出土的西周青铜鼎,将青铜器铭文与文献记载相对照解读,让文物“开口”讲述楚国创业时的艰辛——楚国国君分封时爵卑位低,仅为子爵,在周天子召集的诸侯会盟上,无缘参加正式大典,只能在一旁看守祭天火堆,备受冷落。
青铜鼎 西周 湖北省博物馆
作者对文物价值的诠释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对楚文化权威专家的深入采访,在延伸阅读部分,生动讲述楚国开国国君熊绎忍辱负重,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带领族人在荆山开荒种地、辛勤耕耘的故事。同时梳理楚国从立国之初疆域不足百里,到“地方五千里”,并创造了高度发达、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强国之路。流传至今的成语“筚路蓝缕”与藏在楚地的文物瑰宝,正是穿越千年的有力见证。
彩漆瑟 战国早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翻阅此书,类似“筚路蓝缕”和青铜鼎这样耳熟能详的成语及明星文物比比皆是——虎座鸟架鼓堪称楚文化的颜值担当,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让人联想到诞生于楚地的成语“一鸣惊人”;曾侯乙墓同时出土有古琴和古瑟,湖北音乐学院丁承运、傅丽娜夫妇通过数十年复原研究,让今天得以聆听上古“琴瑟和鸣”的遗韵;湖北考古出土的唯一觥类青铜器,则是欧阳修笔下“觥筹交错”的最佳代言人。
兽面纹觥 西周早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刘玉堂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出版物中,虽然不乏关于楚国成语故事、湖北成语故事以及湖北文物介绍之类的书,但将荆楚文物与成语相结合进行解读的书却寥若晨星。“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本书在这一方面堪称有益的尝试。同时本书内容宏富,广泛涵盖荆楚先民的思想观念、饮食起居、乐器兵器、酒器礼器以及风俗信仰等多个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荆楚大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
本书还特别为每篇文章附上了二维码,方便读者通过手机扫码观看相关短视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称,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荆楚文化的大门,让读者在跟着成语寻宝的过程中,领略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