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襄荆高铁驰新途,楚魂一脉贯古今

大江东去,楚地长歌,三千年风云激荡。当第二届楚文化节向世界发出古老邀约,襄荆高铁也正以现代科技之力重塑山河。这条位于鄂西北地区的高速铁路,北起湖北省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抵荆门市,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约116公里。项目建成后,襄阳东至宜昌东的最快时间将缩短至约1小时50分钟,襄阳至荆门段更是仅需30分钟,进一步拉近时空距离,为楚地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三千年前,楚先民于荆山沮水之间开辟荆襄古道,从此南北贯通,车马络绎、商旅不绝。三千年后的今天,在这同一片土地上,襄荆高铁的建设者们以现代科技之力,穿山越水,攻坚克难,让银色的钢铁轨道在鄂西北大地上飞速穿行。我们赞叹速度之变,但更应追问:是什么让楚人跨越三千年依然步履不停?从荆襄古道的萧萧车马,到襄荆高铁的呼啸而过,变的,是交通的速度与形态;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于楚人精神世界中那一脉相承的开拓雄魂。昔日,屈原行吟江畔,仰望苍穹,咏叹“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寄托了对延宕时光、超越现实的深切渴望;而今,我们以钢铁轨道路驭时空,将天堑变为通途,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回应着先人“勿迫崦嵫”的梦想。这是一种文明的接力,也是一种精神的共鸣。自楚先民以来,打破山川阻隔、追寻更广阔天地,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曾更改的宏愿。

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表达,在宜城站得以诠释。站房提炼“楚皇城牌楼”特征,以中正大气的坡顶、飞檐、高台造型,呼应宜城“楚国古都、荆楚雄风”的深厚底蕴;候车大厅立柱采用“楚鼎勾连纹”雕刻铝板,柱础阳刻6种“宜”字古汉字,古今交织、气韵非常。这并不是简单复刻传统,而是以建筑语言实现了一场文化“转译”,它让楚文化走出厚重的史册,脱离静置的展陈,蜕变为可感知、可步入、可共鸣的当代现场。我们常叹“古人审美一绝”,而宜城站正以空间的诗学,让每一名匆匆经过的旅客,在行走与凝视之间,完成一场与楚魂的无言对话。

我们观察形态之变,但更需洞察其背后延续的使命。荆襄古道,曾是文明交融的血脉,不仅沟通南北物资,更承载璀璨的楚文化,以驿站系统支撑起物资流转与国家治理;而今,高铁大幅降低区域交易时间成本,为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提供物理基础,有力促进“汉襄宜”金三角地区互联互通。同时这条高铁并未孤立存在,而是主动接入全国“八纵八横”网络,形成一个闭环高铁环线。它继承的正是古道“物畅其流”的核心功能,只是以现代方式更高效地履行,为以往受地理距离抑制的产业合作、人才互动与市场整合带来突破性契机。

通达之外,更须致远,轨道铺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构建与之匹配的制度软环境、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体系,以现代化的治理思维与创新服务,充分释放这条高铁的巨大潜能。唯有以超越“古道时代”的运营理念和视野,才能真正将速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区域全面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今日之高铁,岂不正是新时代的“骐骥”,引领着我们开辟未来的“先路”?这条钢铁动脉,承载的是三千年楚人求索不息的精神薪火,连接的是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地域与世界。在这条由铁轨铺就的时空长廊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楚辞,都将续写这部永不完结的九州新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襄荆高铁驰新途,楚魂一脉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