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推动监测技术创新应用 筑牢电磁空间安全屏障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谢颐、通讯员胡敏)9月24日,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监测技术发展应用”分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顺利举办。论坛围绕民航铁路无线电保障、电磁频谱大模型、低空电磁安全、“云-端”架构、重大活动无线电保障及AI赋能无线电监测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创新路径与多技术融合新模式。该论坛由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黄敏鸿主持。

无线电监测作为维护电波秩序、保障电磁空间安全的核心技术支撑,其重要性随新业态发展日益凸显。当前,5G-A/6G、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业态加速兴起,正推动无线电监测技术向智能化、协同化、空天地一体化方向持续演进。在此背景下,论坛聚焦监测技术前沿发展与实践落地,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推动“政策-技术-产业”深度融合。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围绕监测技术的政策导向、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展开充分交流,重点探讨了构建海量异构监测数据全过程流转的规范体系与数据技术设施,探索了AI赋能无线电监测的关键技术着力点,总结了重大活动无线电保障的实践经验与标准化方法,切实助力无线电监测技术体系化发展与行业应用落地。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监督检查处处长王爱举从政策层面,系统解读了民航、铁路领域的无线电保障政策法规。他重点介绍了当前两大领域无线电保障的实际现状、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及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同时强调国家对涉及安全的专用无线电频率将予以特别保护,并明确了各类违规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智能科技研究院技术专家唐思琦则从技术层面,系统介绍了电磁信号大模型的构建方法、训练策略及多任务适配能力。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海量预训练与微调技术,实现从传统特征提取到智能语义理解的关键跨越,进而推动电磁空间由“被动孤立”向“主动协同”转型,为通信等领域提供端到端的智能信号处理解决方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福辉立足国家频谱战略需求,提出构建融合多模态频谱数据与知识图谱的电磁大模型架构。该架构通过自监督预训练与专用任务微调,可实现频谱认知、预测、地图构建及资源决策等多项任务的智能化突破,为低空经济安全用频提供精准且可解释的智能决策支持。

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副主任周群聚焦超短波监测中面临的数据传输瓶颈、系统调用不畅等实际问题,提出以“云-端”协同架构推动监测数据下沉与边缘处理,从而有效提升监测响应效率与数据一致性。目前,相关试点已推动设备升级及多部技术规范修订,为构建标准化、高效能的无线电监测网络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浙江省无线电监测中心副主任石和亮分享了重大活动无线电保障的“一表一图一屏”工作法。该方法通过“一表”统管频率资源、“一图”可视化呈现台站信息、“一屏”实时监测预警,实现保障工作的标准化、可视化与闭环管理。经杭州亚运会实战检验,这一工作法能有效提升保障效能,为重大活动无线电保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副主任陶洪波提出了AI赋能的监测技术创新路径,包括通过专业模型驱动信号识别、私域大模型治理电磁数据、知识图谱融合多源信息、“云-端”协同实现智能监测等。这些路径将推动监测技术从“被动、孤立、局限”向“主动、协同、全域”转变,进而构建起覆盖广域感知、数据挖掘与智能管控的无线电监测创新技术链及装备体系。

在充分交流政策导向、深入研讨技术路径、全面分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需共同推动我国无线电监测体系向智能化、体系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为构建高效、安全、可控的电磁空间环境筑牢坚实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推动监测技术创新应用 筑牢电磁空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