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张璟祎
29周早产宝宝在家里降生,低体温、全身失血性苍白,生命危在旦夕。通城县人民医院紧急联系武汉儿童医院转运中心,平安护送宝宝回汉接受治疗。四个月时间,宝宝从930g长到了4.15公斤,平安回家。
29周宝宝突然在家降生
3月13日晚上11时许,通城县的一户农家,仅29周的宝宝突然在家里降生。宝宝还没有成年人巴掌大,见孩子呼吸微弱,爷爷立即拨打了120,将宝宝送到了通城县人民医院。
三月的深夜温度低,小家伙出现了失温。祸不单行的是,由于宝宝在家里出生,迟迟未能断脐,血液倒流至胎盘,出现了严重的贫血,亟须处理。
当地医护断脐、建立静脉通道,阻断了血液的流失,还为孩子补充了体液。为了帮温箱里的宝宝尽快暖起来,医护给他戴上了帽子,裹上了包被,头和脚还放着温暖的水瓶。为求进一步治疗,通城县人民医院与武汉儿童医院取得联系,请求出动转运救护车,营救宝宝。
移动温箱送往武汉
第二天上午11时许,武汉儿童医院危急重症转运救护车载着新生儿内科医生莫璐霞和新生儿专科护士许晶、转运中心护士姚雪萍抵达了通城。
莫璐霞亲眼看到宝宝时十分担心。早产宝宝大多是红彤彤的,可由于严重贫血,这个宝宝全身苍白,甚至透明,一根根肋骨在肉下清晰可见。由于明显的呼吸窘迫,每呼吸一次,宝宝身上的肋骨内陷都清晰可见。
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呼吸支持,莫璐霞为孩子进行了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后,孩子的呼吸肉眼可见地平缓了不少。随后,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宝宝转移至早已预热好的移动温箱,为返回武汉做准备。
2个多小时的路程,医护人员为其进行体温调节。莫璐霞介绍,这个孩子一直处于低体温状态,路上如果不纠正,可能因低体温出现肺出血等危险情况。
返程的路上,转运团队每隔半小时测一次体温,再以0.5℃为单位,一点点调整。抵达武汉时,孩子的体温基本纠正到位。
一路上,护士许晶、姚雪萍轮番检测孩子的血氧饱和度和各类指标。2个多小时后,救护车顺利抵达武汉儿童医院,住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4个月闯关成功
初到监护室,大家都为这个孩子的恢复担忧。医护人员给他起了小名“小福”,希望他能福泽绵长。
住院期间,小福的心脏查出有动脉导管未闭,这个异常会导致血液缺氧和加重心脏负担。医护选用了最有效的药物干预治疗,小福也十分争气,入院第14天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小福的动脉导管神奇般地闭合了。
就在一切都在向好发展的时候,医生检查出小福出现了视网膜进行性病变,血管在小福的眼睛里肆意增生和乱长,小福面临失明的风险。新生儿内科、眼科、麻醉科成立多学科协作组,大胆精细手术,术后小福转危为安。
医护当“临时爸妈”申请慈善金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了解到,小福的奶奶、爸爸、妈妈因病无法照顾他,全靠70多岁的爷爷,可爷爷只会说方言,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用的手机也是老人机,这给治疗和沟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今年4月底,小福恢复得很顺利,要开始进行“袋鼠抱”治疗。对于早产儿来说,“袋鼠抱”可以促进体温调节、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感染风险、加速体重增长,可是家人无法配合。
为此,护士长黄砚屏带着新生儿内科的医护人员们当起了“临时爸妈”,小福瞬间成了“团宠”,只要谁忙完了就会去抱小福。
一天天地相处,小福跟这群“临时爸妈”熟悉了,嘴里常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跟医护人员“聊”得没完。
为了帮助小福一家减轻负担,医护人员为她申请了“春苗基金”。正在新生儿内科进修的通城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吴俊全程当“翻译”,把相关事项一句句翻译成方言告诉爷爷。同时,吴俊还利用自己难得的休息时间开车回老家帮老爷子准备佐证材料,最终帮他申请了1.5万元基金。
出院时,小福长到4.15公斤
今年7月底,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小福从930g的袖珍宝宝长成了4.15kg的大宝宝。知其家庭照护他的不易,大家自发地为小福准备了不少物资,有崭新的宝贝、小衣服、奶瓶和尿布等生活用品,还有必需的钙、维生素等等。临出院前,小福穿上了医护人员给他准备的小衣服。
小福出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医护人员仍密切关注着小福的情况。据通城县人民医院反馈,为帮助小福更快追赶上同龄人,目前他正在通城县人民医院定期进行康复训练。
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医师曾凌空说:“小福的情况十分特殊,即使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也要为小福撑伞,陪着他一点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