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文俊、唐雪舟 通讯员孙琳、王乃竹
9月21日下午,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的活动之一“历史写作:传统、现实与新变”主题对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副主席蔡家园,与三位历史文学作家——南飞雁、吕峥、郑小悠围席畅谈,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当代价值与美学新变。
整场对谈围绕“历史写作的当代性”和“历史写作对当代人的心灵观照和启示”两个核心维度展开,嘉宾结合自身创作、研究与传播实践,分享了富有启发的观点,为推动历史文学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历史写作的“当代性”
对谈首先聚焦历史写作的基本命题——如何处理史实考据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关系。李修文、蔡家园首先从创作与评论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看法。李修文指出,“一切历史小说本质上仍是当代题材”,判断的尺度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当代感”,即能否把悠远的历史拉进当代人的生活、感受中,来触动甚至照亮当代生活,使当代生活中幽微难辨之处变得更加清晰。现场三位作家的作品——《汴京听风录》《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明朝一哥王阳明》当代感都非常强烈。
蔡家园则从文学史脉络出发,梳理自姚雪垠(《李自成》)、二月河(帝王系列)至当下新兴作家如马伯庸(《长安的荔枝》)等的历史叙事变迁,指出每一代作家都在重新诠释历史,回应属于自己时代的命题,其根本动力正是时代对叙事的当代性诉求。
李修文与蔡家园的观点引发了在场作家和读者的深度共鸣。作家南飞雁以《汴京听风录》的创作为例,指出历史写作对河南作家而言“犹如胎记”,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源自他们的文化基因与土地记忆。他特别提到,心灵的塑造一直是河南作家比较擅长的一个创作方向,无论历史上的制度、体系、规范、价值观怎么变化,几千年延续不变的依然是人性,最能打动读者的也是人性。历史小说写作应当借助对历史的回望和呈现,表达对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实现“历史的当代化”。
《明朝一哥王阳明》的作者吕峥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和当代社会有密切的接触,才能让学科更加有生命力,历史非虚构写作和历史小说都是很好的途径。他聚焦于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指出“做自己”与“去私欲”仍是当代人面临的核心命题。他从思想史角度分析心学对晚明文学、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并强调历史写作应如导演诠释剧本,需以当代价值观重新照亮史料。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的作者郑小悠作为学者型写作者,她分享了跨越史学与文学边界的体验。她坦言,学者身份使她极度注重史实的准确性与细节的可考性,常使自己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挣扎,但也正是这种张力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以扎实史料为基,以小说手法补白历史沉默之处,留白与含蓄成为政治与人心的真实隐喻。她以雍正与年羹尧关系变迁为例,指出历史中人际关系的逻辑与当代人仍有高度相通性。
历史写作对当代人的精神启示
对谈的第二大议题关注历史作品的社会功能——如何让过去的故事与当代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家吕峥就“王阳明热”现象分析指出,心学的现实意义还应进一步发掘。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本质是鼓励人回归本心,这是一种“向内求”的智慧。他强调,王阳明心学不能保证世人成功,但可为人生提供“底线思维”,帮助个体在迷茫中实现精神反弹。
南飞雁则从小说创作角度指出,历史写作的终极目标并非复述过去,而是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共情,揭示超越时代的人性真相。他以《汴京听风录》中柳永、晏殊等人物为例,说明历史小说可打破刻板印象,赋予古人更为丰富的性格维度,使当代读者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李修文认为,历史小说、文学创作不一定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但它能帮人们找到与自己相似的面孔,从而理解自身。以王阳明为例,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曾经有过王阳明式的“分裂”,都在像王阳明一样寻找自己的道路,而且越是身在现代的处境,王阳明的意义越重大。
活动尾声,嘉宾们寄语湖北的历史写作进一步壮大,能为当代人提供更多精神滋养。
活动由湖北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强主持,通过多个平台进行线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