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绣绣”在检查大黄品质。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通讯员 熊燕 周颖 席锈元
前不久,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剧中主角宁绣绣一门心思种丹参,还帮左邻右舍。利川市的乡亲们感觉龙祥云就是这样的人,便给她取了一个新称号,叫“利川绣绣”。
9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龙祥云,她老说自己是傻人有憨福。
2010年,她在广州经营化妆品,生意顺风顺水。只因回利川老家,看到前夫几年前种的树苗已粗粗壮壮,不知触动了哪根筋,眼一热,心一横,关了广州的店,执意回家“盘泥巴”。
种点啥呢?她想起前夫因病故去,便试着种药材,治病救人,也算做件善事。拿来杂七杂八的种子,撒了一地。第二年来看,唯有大黄长得格外茂盛。
那就大黄了!她一口气流转200亩山地,撸起袖子就干。说也奇怪,这大黄就像和她有缘,种一片旺一片,直如绿色的地毯铺满山坡,惹得四邻八舍的乡亲也跟着种。
3年后,大黄收起来了,去哪里卖呢?乡亲们大眼小眼瞅着她。
她二话不说,背个双肩包,带上样品就上路。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一家家药材市场,哪里有大黄她就往哪里凑。
笨办法还真赢来了好运气。她带的样品有幸被太极集团一位老专家相中,要她备货15吨,运往云南白药公司。不过人家丑话说在前头,若检测不过关,几万元的运费就打水漂了。
龙祥云没有犹豫,掏钱发货。几天后,云南白药反馈,15吨大黄检测合格,而且追加订单200吨。
市场的大门打开了。
与此同时,龙祥云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大黄集中连片种植。
问题又来了。有的贫困户想种大黄,没钱买种苗;也有农户贪便宜,在网上购回些杂苗子。龙祥云特讲乡情,就给元堡乡等多个高山村送种苗,对特困户免费,并为贫困户垫付。一些农户网购的杂苗子,要么入夏就打蔫了,要么长出一批不成型的“歪瓜裂枣”。她怕凉了乡亲们的心,就把这些“杂货”收起来,明确标示残次品,卖给有需求的商家。送种苗、收“杂货”,她自己贴进去100多万元,却换来了利川大黄的种植规模和品质纯正。
规模起来了,加工要跟上。龙祥云参观几家药厂,思谋着建个空气能烘烤车间。建在哪里呢?她看中了元堡乡扶贫搬迁安置点旁边一块空地。一来是车间建起来需要劳动力,二来也是让安置点的贫困户有份工作。她本是无心的误打误撞,却不想撞在了乡领导的心坎上。车间建好了,花了318万元。乡领导看后说,“我们正在筹划精准扶贫的项目,就你这里了,车间算政府收购,项目算村企共建。”就这样,她收到乡里拨来的300万元经费,还当上了红椿村“名誉村长”。
风风雨雨15年,龙祥云不断扩建基地,选育良种,带动十里八乡种植大黄共达7.5万亩。她还牵头成立利川市大黄产业协会,形成从基地育苗、标准化种植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链条运作。
凭着这么傻傻地做事,她成为了恩施州、利川市和元堡乡三级人大代表,还收获了一连串的荣誉: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