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在网络掀起热议: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列乘法算式。学生写“3×8”被判错,老师解释,乘法算式应遵循“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逻辑,因此,答案必须是“8×3”。
在这则新闻下,家长留言呈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数学是严谨的学科,思维要从细节抓起;反对者质疑,结果都是24,何必纠结顺序?规定是否太死板?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回应,乘法算式的写法,本质上是对乘法意义的一种符号约定,在具体情境中,这种表达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8×3”不仅是算式,更是“8的3倍”的数学模型,这道题中,“8×3”是符合逻辑思维的标准答案。
从教学理念上看,这并非吹毛求疵。就像初学写字时,强调笔顺,虽然不按笔顺也能写正确,但长期来看,会影响书写效率、美感,甚至阻碍复杂汉字的学习。同理,“8×3”训练的,是学生看到算式时,能迅速抽象出“谁被重复”“重复了几次”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乘法交换律、除法等知识打下基础。
这场争论不是今天才有。细看家长留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代际差异,很多70后、80后家长表示“小时候就是这么学的”,而90后家长则更多感到困惑。
这是因为,教材教法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变化。早年强调“被乘数”和“乘数”区分,重在算理;后来一段时期,为减轻负担、鼓励灵活解题,弱化了顺序要求,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教师表示,废除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后,当教到“求5个 9/10 的和”时,既可以列式为“9/10×5”,也可以列为“5×9/10”,但前者既可以表示“5个9/10的和”,又可表示“5的9/10”,容易让思路混乱。这样的困扰屡见不鲜,因此,如今再次将“意义”和“模型”前置,倡导先理解,再计算。
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教育理念在不同社会阶段下的演变。每次调整,都回应着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计算机、AI被广泛使用的今天,计算这样的“体力活”,人们做得越来越少,创新思维的“脑力活”则越来越多,逻辑思维训练的价值也更加突显。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调整?有一种观点指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分散困难,抓住关键,循序渐进,逐步理解。“8×3”写反了要扣分,从学术上讲有必要,而回到生活中、应用中来看,在学业压力上产生了一个难点,在辅导作业的家长一方,则产生了一些焦虑。
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真正重要的,是学懂知识本身,这就要靠一线教师和万千家长去想办法。或许,学校可以向家长清晰传达教学调整的初衷,缓解“去年教老大行,今年教老二不行”的信息焦虑;或许,教学中可以引导为主,考试中不必严格扣分;家长也可尝试放下“我当年如何”的经验,给予教育实践更多的耐心和空间。让形式服务于理解,而非干扰理解,让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改变,都沉淀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