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荆州融媒记者 廖程帆
湖北是稻作文明发源地,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总产量长期居于全国前列。
“水润荆楚,江米如珠。”2024年3月13日,湖北省优质大米省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正式发布,并公布团体标准。
江汉大米(视频截图)
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重点商品粮油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区域范围涵盖37个县(市、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0%,其中水稻占全省总产量的63%。“湖广熟,天下足”,确认了江汉平原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监利柳关遗址,藏着6000年前的稻谷遗存——这颗凝结着远古农耕文明的种子,如今已在沃野千里的荆州田野焕发生机。
在“江汉大米”核心产区,机械设备正在加紧收割水稻。(监利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湖北名副其实的“水稻第一市”,荆州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产量超76亿斤,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江汉大米”省域公用品牌的发布,为这片“国家粮食主产区”注入了新动能。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荆州市正以“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与三产深度融合,将“一粒米”培育成支撑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百亿级支柱。
科技赋能——荆州的田野长出“智慧芯”
金秋九月的荆江两岸,风拂过稻田,送来阵阵米香——这是属于荆州的丰收序曲,更是科技与农业碰撞的乐章。
2025年,两场水稻行业盛会相继落地荆州。9月16日,2025年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考察会召开,260余名全国水稻领域院士专家齐聚监利金草帽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观了114个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水稻新品种集中展示,其品质与技术获一致认可。
1天后,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江陵白马市镇举办“江汉大米”新品种观摩研讨会,主推品种千亩示范田亩产超700公斤,最高达800公斤,每亩可为农户增收150至200元,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9月19日,在监利市新沟镇南禅寺村的一处“江汉大米”核心种植基地,收割机正在作业。(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科技的力量,正渗透到种植的每一个环节。9月19日,在监利市新沟镇南禅寺村的一处“江汉大米”核心种植基地,2000亩稻田金黄连片,种植户李国阳首种该品种便收获“稻好价高”的实惠。“不仅米质优良,亩产更稳定在600公斤以上。”李国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监利市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轻点屏幕,智慧管理平台便实时呈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虫害识别等数据,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让2000多亩“江汉大米”稻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监利农民又迎丰收年(通讯员 张志斌 摄)
为了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野,荆州市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桥梁——2025年5月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荆州市签约,共建粮油作物试验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荆字号”水稻品种的“孵化器”;荆州深化与江汉大米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大学的合作,30个“专家大院”扎根田间,53项农业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稻田;公安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科研人员正选育更适合荆州气候的优质品种,争取纳入“江汉大米”主推目录。
“十四五”以来,荆州市已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4个、获省级科技成果13项,累计推广优质品种超100万亩。
如今,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占比超80%,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超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4%。
下一步,荆州将遴选2-3个“江汉大米”,高中低档配套的适宜品种集中推广,逐步确立荆州本地的“江汉大米”主打品种新格局,让“江汉大米”的品质更统一、口碑更响亮。
精深加工——从“原粮输出”到“价值倍增”
龙头企业,是“江汉大米”品牌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荆州的大米企业正借“江汉大米”的东风,实现“价值跃升”。
日前,记者走进监利名宇米业的智能化车间里,看见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等工序,蜕变为晶莹的优质大米。借助政府专项扶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一级优质大米占比从20%跃升至40%,2024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20%,产品畅销全国15个省市。
监利粮农丰产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讯员 袁迎光 摄)
在江陵县巷子深米业的仓库里,工人正将印有“江汉大米”与“巷子深”双标识的米袋装箱。“以前线上销售每月就卖几万元,现在靠品牌加持,线上销售额翻了两倍!”企业负责人笑着说,他们在武汉建了专门的电商团队,还入驻了“荆州味道”平台,让“江汉大米”走进更多家庭。
而隔壁熊河镇的楚宏粮油,则正忙着扩建新车间。据介绍,今年楚宏粮油生产的8个品种中,有5个是“江汉大米”品种,销售额正朝着4.5亿元的目标冲刺。
9月19日,在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检验车间,技术人员正对今年新收获的“江汉大米”进行重金属检测。(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而位于监利市的湖北恒泰农业集团则坚守“品质底线”,从种植到销售全环节“单收、单储、单加工”,绝不混装不同品种的稻谷。“要让消费者吃到的每一粒‘江汉大米’,都是纯正的荆州味道。”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孝义说。
截至目前,荆州已培育“江汉大米”核心企业5家(占全省25%)、后备企业3家(占全省30%),计划今年再新增1至2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就像“领头雁”,带着中小企业和农户一起闯市场。
在基地建设上,监利市打造连片示范区,高标准农田达177.8万亩,为核心企业建成优质稻核心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40万亩;2025年计划将核心基地扩至8万亩,辐射2万户种植大户、60万亩农田,监利3家米企与11家合作社签订6亿斤优质稻收购协议,收购价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可为农户增收1.2亿元。
监利市水稻机械收割场景(通讯员 张志斌 摄)
江陵县则在白马寺镇等乡镇建成10万亩“江汉大米”订单基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
2025年,荆州市“江汉大米”6个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90余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荆州正打造“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让荆州从“卖原粮”变成“卖产品”,从“赚辛苦钱”变成“赚增值钱”,推动荆州从“原粮输出”向“价值倍增”跨越。
品牌为魂——织就百亿产业的“生态网”
荆州以品牌为纽带,推动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2025年初,荆州市产投集团成立荆润农业供应链公司,专职运营“江汉大米”:与沙农集团共建1200亩示范基地,发起工会采购倡议实现55吨销量,入驻好邻居超市、“荆州味道”等渠道,还建起线下体验店,荆州正用“品牌+渠道”的组合拳,让“江汉大米”走进更多场景。
渠道拓展上,荆州推进“五进”(进机关、进商超、进餐馆、进社区、进学校),支持企业借力电商平台与数字营销体系,同时开展供应链服务缓解企业收储压力,仅江陵就与江汉大米数字科技公司签订10万亩订单。
9月19日,在湖北恒泰农业集团,品鉴师正在品鉴“江汉大米”煮熟后的特性。(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品牌宣传与产销对接同步发力。2024年,荆州市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展会10余次,在广州举办的“江汉米香 鄂粤共享”江汉大米监利专场产销对接推介会上,20家企业签约28亿元;2025年6月,“江汉大米产业发展荆州专场”活动签约金额达121.98亿元;9月23日是全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流媒体走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产地活动将在监利举行,活动将开展全矩阵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如今,荆州市已建成13家“江汉大米”品牌营销中心,进驻90余家线下门店,在武汉130多家商超设专区专柜;线上入驻京东、天猫等平台,降低企业寄递成本20%。2025年,大湾区餐饮米制品采购中,“江汉大米”占比达12%,市场版图持续扩大。
筑牢根基——按下冲刺百亿目标的“加速键”
粮食物流枢纽建设,为产业效率提档升级。荆州市加快江陵等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集疏运能力提升,依托沿江码头与现代产业园,降低流通成本,推动“产粮大市”向“粮食产业强市”转变。
品牌标准则为品质护航。湖北省制定的《“江汉大米”团体标准》,从选育到储运全流程规范;荆州市建立动态进出机制,遴选优质企业授权使用品牌,目前已有15款包装产品推向市场。
为了实现百亿目标,荆州聚焦“品种优化、企业壮大、基地提升、标准引领、品牌营销”五大关键环节。
在品种上,狠抓统一管理,培育“荆字号”当家品种;在企业上,壮大龙头梯队,形成“核心带后备”的发展格局;在基地上,推广“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的“五统一”模式,提升规模化水平;在技术上,深化智慧农业和全程绿色溯源体系,让“江汉大米”更安全、更优质。
9月19日,在湖北恒泰农业集团展示出的“江汉大米”优质品种。(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从柳关遗址的古稻,到智慧稻田的数字管理;从52亿斤的年收购量,到辐射全国的市场网络;从单一的种植产业,到“三产融合”的百亿生态——荆州的“一粒米”,正沿着“种植提质——加工增值——三产融合”的路径,稳步迈向百亿目标。
这场“一粒米”的千年蝶变,不仅是荆州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生动实践。湖北“水稻第一市”荆州要用时代证明:守住“粮袋子”的同时,更能做优“产业链”。
当前,荆州市正以“江汉大米”为支点,聚力撬动更多农业产业升级,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荆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