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第二届楚文化节在千年古城荆州隆重开幕。当荆州籍知名演员曾黎身着红底战国袍的身影与8K镜头里的楚漆纹样交相辉映,这场刷屏的文化盛会,早已超越了 “烟花绚烂” 的节庆范畴。一场盛会的背后,隐藏着如何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城市复兴的密码 。
楚文化节最惊艳的突破,便是打破了传统文化 “高高在上” 的壁垒 。当战国袍从马山一号楚墓的考古报告中 “走” 出来,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单品,文化便完成了从 “老古董” 到 “新国潮” 的华丽蜕变。
文化节上,楚漆的温润、楚简的厚重、楚绣的灵动通过8K技术具象化呈现,让观众在光影中触摸千年文明;而线下,古城东门 40余家战国袍旅拍店应运而生,最高日接50单、营业至深夜11点的热度,印证了文化消费的强大潜力。当年轻人身着复原服饰在宾阳楼前拍照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妆造服务,更是对 “老祖宗审美” 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终凝结为城市最坚实的文化自信。
楚文化节交出的经济账本,清晰展现了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楚商盛会上,1297.3亿元签约项目落地,3个百亿级项目,更是精准对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为城市产业升级埋下伏笔。
更值得关注的是 “文化 +” 模式的乘数效应。楚王车马阵景区推出的VR“穿越” 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战国车马仪仗,直接将青少年游客占比从30%拉升至 50%,游客满意度高达95%;战国袍旅拍、楚纹样文创的热销,不仅带动200余人就业,更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间接激活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这种 “文化引流、产业落地、反哺文化” 的良性循环,彻底打破了 “文化只烧钱不挣钱” 的偏见,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鲜活范本。
一场大型盛会,本质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 “压力测试”,而荆州的智慧在于将 “应试之举” 转化为 “日常福利”。为迎接盛会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最终沉淀为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从 “突击整治” 到 “常态服务” 的思维跃迁。
环境整治中,2800名环卫工人清理背街小巷死角,67处主题花坛、41万盆鲜花扮靓古城,200 余处占道经营、2000余辆乱停共享单车得到规范,而且,这些行动没有随盛会落幕而终止;在交通服务上,中心城区 216家单位开放的3万个免费车位、400 辆升级后化身 “移动文化站” 的公交车,成为留住游客的暖心细节。当公交司机能随口讲出楚简故事,当 AI 系统实时守护街巷整洁,城市治理已超越 “管理” 属性,成为文化传播与民生服务的载体。
长期以来,“三国故地” 的标签让荆州的楚文化魅力被遮蔽,而这届文化节成功实现了城市形象的 “破圈”,从区域名城到世界级文化 IP,荆州用开放姿态讲好了 “楚文化故事”。
文化节上,“拉美和加勒比使团荆州行” 启动,多米尼克驻华大使等外交官参与其中,拉美外交官联队与荆州沙超联队交换签名足球,让楚文化首次大规模进入拉美外交视野;“国际青年长江行” 活动中,13国青年从荆州出发探访长江,马尔代夫部长的出席更凸显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城市复兴的核心是人的复兴。楚文化节最深刻的改变,藏在荆州人的心态里 。那种楚人特有的 “不服周”(不服输)精神,从历史记忆中苏醒,转化为共建家乡的行动自觉。
300名青年主动报名志愿者,经急救、礼仪培训后服务八方来客;普通市民自发参与 “全民洁城”,抢着看预演、在社交平台安利家乡,曾经的 “抱怨声” 变成了 “荆州太牛了” 的自豪感。这种从 “城市居民” 到 “文化使者” 的转变,印证了文化认同最强大的力量 。当市民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便会凝聚成不可阻挡的发展合力。
在湖北城市格局中,荆州曾长期陷入与襄阳、宜昌的 “GDP 竞赛”,而楚文化节让它彻底找准了方向:不比速度比底蕴,不拼规模拼特色,将独一份的楚文化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更关键的是,荆州不 “啃老本”,用 8K、VR 活化文物,把战国袍做成潮玩,以开放姿态链接国际资源,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活力。这种 “差异化定位 + 创新表达” 的策略,让荆州跳出同质化竞争,走出了一条 “文化立城、文化兴城” 的特色之路。
当楚文化从 “历史遗产” 变成 “发展动能”,当古城墙内的文明与新时代的需求同频共振,“不服周” 的荆州,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复兴答卷。而这份答卷,或许正是所有历史名城追寻的答案:唯有读懂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冉涛(湖北荆州)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