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起网友热议。一份牛杂烫菜41元,一杯柠檬茶15元……曾经代表平民美食的路边摊,如今价格让人高攀不起;曾经烟火气十足的小街小巷,如今变成了“价格刺客聚集地”。其中各种缘由,是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一方面,但“路边摊”亲民本色的内核还是不丢为好。
路边摊可以“涨价”,但价格仍要亲民。以前的路边摊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价格低廉,卫生状况参差不齐,如今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用餐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摊主们也开始在食材、设备和操作环节上持续升级,越来越多的摊主坚持使用新鲜、优质的原料,购买更卫生更高效的设备。随之而来,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包括了卫生保障和特色服务。并且“网红打卡”经济的兴起,也让一些路边摊摆脱了单纯满足饱腹的功能,转而成为氛围感的提供者。当顾客吃开心,消费尽兴,那么适当的涨涨价也无可厚非。但涨价的幅度要合理。比如宜昌的铁路坝小吃街,目前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到宜昌必打卡地之一,3元的凉虾、5元的萝卜饺子是这里的特色美食,价格与价值对等,才能让消费者乐意买单,为城市发展增添好感度。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地摊经济的政策制定也要亲民。政府部门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如何为摊主们减负,只要在保持市场秩序与让利于民之间找到平衡点。适当的政策扶持,能够帮助路边摊这一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持续健康发展。今年3月,湖北当阳原体育场夜市因道路维修“搬家”到财神街,城管局通过多轮民意征集与实地调研,以“零入驻成本+全流程服务”模式,免费提供300多个摊位,极大减少了摊主们的摆摊成本。
保持亲民本色,离不开自律与监管。随着夜市经济的发展,一些五星级酒店也放下了身段,带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摆起了摊,其星级品质跟亲民价格,瞬间吸引了一大波消费者。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那些“高价”的摊主们也要尽早转变想法,一方面实行“阳光定价”,明确公示主要原料来源、成本构成及食品加工流程,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一方面,回归小吃摊的亲民本色,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控制价格,小吃摊的烟火气方能长久。而对于那些“名不符实”的小摊点,监管部门也要“处罚”与“引导”并重,帮助合规经营者树立品牌、获得认可,让优质摊主脱颖而出。
少一点跟风乱涨的贪心,多一些贴合成本的克制,让小吃摊的烟火气始终带着“花小钱,解刚需”的温度。守住亲民本色,路边摊才能真正留住人心,点亮人间烟火。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澳林(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两河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