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正以文物为密码本,解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图谱。
走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临展厅,仿佛瞬间穿越了八千年的美学长河。长江边的古人制作器物,从不止步于“能用”,总想着把美刻进每一处细节里。良渚兽面纹玉三叉形器用阴刻和浮雕,将先民对神灵的敬畏细细雕琢;战国猪形酒具盒,朱黑蟠虺纹里藏着楚人的浪漫巧思;宋代景德镇梅瓶,釉色温润如玉,瓶身卷草纹间,满是古人“道法自然”的追求。长江文明的美学传统早已突破地域界限,成为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展柜里的玉器、漆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各有各的“语言”,用独特的模样和纹路,静静把长江文明的过往道给人听。从新石器时代高庙陶器的纹饰,到商周时期盘龙城遗址的青铜器;从东周楚吴越青铜剑的争鸣,到唐宋陶瓷、明清金银器的繁荣。这些文物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文明的“传话筒”。让来看展的人实实在在感受到长江文明始终延续、不断创新的磅礴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长江流域作为“通江达海”的枢纽,始终以“和而不同”的智慧,推动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长江文化早已超越地域与历史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从“江流万古”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精美,更是文化基因的代代延续。这些文化符号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底气。
“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明寻根之旅。它以文物为媒介,以艺术为桥梁,将长江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在这场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中华美学的璀璨光芒,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领悟到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它淌过湖北的每一段航程,都把文明的种子深深播在了这片土地上。从盘龙城的青铜光泽,到楚地的浪漫文脉,长江文明的精神始终在这里生生不息。让我们在这场展览中,细细感受长江文明的永恒魅力,和长江一起,和湖北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惠超(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洪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