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他们来得快,不然这么大的雨,我这把老骨头真要交代在这儿了!”在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的临时安置点,刚被救援队从洪涝围困中转移出来的李大爷心有余悸地说。此前,一场突发暴雨侵袭叙州,部分低洼地带内涝严重。得益于全区迅速激活的党员应急响应体系,多名像李大爷一样的受困群众被安全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
叙州区作为宜宾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面积广、城乡形态兼具,既有繁华的城市社区,也有广阔的农村乡镇,地形从丘陵到山区变化复杂,洪涝、地灾、城市内涝等风险交织,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叙州区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建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党员应急先锋队伍,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横江镇组织开展河道清理现场。叙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强全域覆盖的应急“红色先锋营”
叙州区针对城乡不同风险特点,精准布局应急力量。
城乡一体,精准编组: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枢纽,在村(社区)网格基础上,整合基层党员、退役军人、物业人员、社区医生、民兵等力量,组建了363支覆盖所有村社的党员应急突击队。由党组织书记任队长,确保指挥有力。
技能培训,赋能处突:大力推动应急技能培训,将急救、防汛抢险、消防安全、心理疏导等作为党员教育培训核心课程。目前,全区已有超过2100余名党员参加相关培训,成为应急队伍中的“技术尖兵”。
数字管理,智慧调度:建立“叙州应急智慧云平台”数据库,录入所有应急队员的专业特长、联系方式、所在网格等信息,实现“一键派单、就近调度、精准动员”,确保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找得到人、派得出兵”。
横江镇组织开展转移物资。叙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绘制清晰高效的应急“红色作战图”
为破解“突发事件下职责不清、协同不畅”的难题,叙州区创新机制,让应急响应流程化、可视化。
建立三级联动响应机制:
一级(网格响应):突发事件发生后,属地网格党支部立即启动先期处置,组织本网格应急力量开展自救互救、信息上报。
二级(区域联动):乡镇(街道)根据事件等级,启动“1+3+N”区域协作机制(即1个事发地乡镇,联动周边3个乡镇/街道,动员N个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快速共享支援。
三级(全区动员):区应急指挥部经研判后,由区委组织部、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发布“红色动员令”,统筹调度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力量驰援重点区域。
任务清单职责管理:围绕“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四个阶段,细化了12项具体任务清单,明确区、乡、村三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每个环节的职责,并通过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不断检验优化,确保预案实用管用。
社会力量协同赋能:充分发挥叙州作为中心城区的优势,创新性地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聘为“流动哨兵”,通过专用小程序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引导商圈楼宇、物业公司中的党员成立“应急支援队”,负责辖区内的初期火情处置和人员疏散,形成了“全域感知、多方参与”的应急共同体。
筑牢坚不可摧的应急“红色保护旗”
叙州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书写在应急抢险的最前沿。
“戴上党徽,穿上红马甲,我们就有了冲在一线的责任和勇气。”叙州区横江镇一名党员应急队员说。这套体系的成功运行,不仅有效提升了叙州区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在一次次应急实战中锤炼了党性、凝聚了民心。
对于叙州区的群众而言,无论是在城市楼宇还是田间地头,看到迎风飘扬的党旗和忙碌的“红马甲”,心里就有了底。党员应急队伍已成为叙州城乡一道道移动的“安全屏障”,是人民群众在最需要时候最先想到的“贴心人”和“守护者”。(邱婧、曾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