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实习生 刘彤
“在学校工作群里看到援藏通知,正好有我的学科,我没多想就报了名。很荣幸,我被选上了!”9月7日,欧阳一民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起几个月前的事,仍难掩激动。
1984年出生的欧阳一民是蒙古族,在松滋市八宝镇八宝初级中学任物理和信息科技教师。一个月前的8月4日,他告别父母妻女,作为湖北省第十一批援藏教师之一,抵达西藏山南市东辉中学,开启为期3年的援藏之旅。
至此,一个大家庭中四人接力支援边疆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
“支援边疆,已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传统”
“我第一时间把我要去援藏的消息,告诉了父亲和两位表哥。”欧阳一民说。
欧阳一民的父亲欧阳方方,今年67岁,退休前是沙市六中的教师。早在2000年,欧阳方方就曾担任该校西藏班00级(1)班的班主任,教过很多藏族孩子。欧阳一民的两位表哥,也曾作为援藏、援疆干部,投身于支援边疆的工作。
其中,表哥方雪明是一家央企的干部,2020年跨越山海奔赴新疆库车开展援疆工作。“3年援疆,库车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去看看。”方雪明说。
另一位表哥季振华,是国家电网荆州供电公司的员工。2024年,他两次前往西藏,和同事一道,围绕新能源建设开展专业帮扶。
“两次进藏,虽然加起来只有4个多月,但和当地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季振华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足迹遍及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等地,“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支援边疆,已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一种传统。”说这话时,欧阳一民言语中洋溢着自豪。他回忆,抵达山南那天,天气晴朗,满目清新,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虽然有点轻微的高原反应,但很快就适应了。”
8月10日,欧阳一民所在的东辉中学正式开学,他担任七年级(3)班的班主任。
住处离学校有点远。每天早晨不到7点,他就骑电动车前往学校,紧张忙碌一天,晚上等到住读生就寝、查寝完毕才返回,往往已是晚上10点之后。
虽然到西藏才一个月,但是欧阳一民已经迅速融入山南,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初来乍到,又逢开学,忙得错过饭点是常事。一天晚上,忙得没吃晚饭的欧阳一民去查寝,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夜宵塞到他手里。虽然学生没说一句话,但欧阳一民从学生温暖的目光中,感受到真挚的关切。
“孩子们特别纯朴善良,我会非常珍惜这次援藏机会,站在三尺讲台上,为西藏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欧阳一民坚定地说。
“当年那些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今年教师节前夕,欧阳一民的父亲欧阳方方应邀前往西藏山南,参加教师节相关活动。10多名当年的学生闻讯陆续赶来,与20多年前教过自己的欧阳方方老师喜重逢。
20多年过去了,这些学生是怎么联系上老师的呢?
原来,8月4日,湖北省第十一批共24名援藏教师抵达山南的当晚,记者第一时间从西藏发回的原创视频报道,迅速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中,欧阳一民提到父亲曾教过西藏班。很快,就有网友留言询问他父亲的姓名:
“想知道您父亲叫什么名字。”
“是不是我们小时候的班主任呀……”
经过沟通,原来,几位提问的网友,正是欧阳方方20多年前教过的西藏班的学生!
阔别多年的师生就此联系上了。
汉藏师生久别重逢,依然像一家人那样亲热。
尽管20多年过去,学生们仍清晰记得当年赴湖北求学的点点滴滴:“欧阳方方老师和同事先是到四川成都的机场接他们,再一起乘大巴到重庆,然后坐轮船沿江而下,最终抵达湖北沙市……”
“刚到沙市时头晕晕的,脚像踩在棉花上,后来才知道这叫‘醉氧’。”学生尼玛扎西回忆。
“那天下午四五点到的学校,我记得学校还发了面包。”学生江白加措补充道。
往事一幕幕,在重逢的谈笑间清晰如昨。
“当年那些小树苗,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欧阳方方感慨地告诉记者,当年教过的这批孩子,很多人已成为建设西藏、报效祖国的中坚力量。看到他们的成长与成就,他感到无比欣慰。
“家里的事不用操心!”欧阳方方叮嘱儿子欧阳一民,希望他接稳“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安心在西藏工作。他和老伴会照顾好孙女,做儿子援藏工作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