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明珠,承载着千百年的农耕记忆,镌刻着地域特色的生活印记,更是连接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加大保护力度,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我国的传统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布局精巧,既顺应自然地理特征,又沉淀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一村一景”的鲜活格局。但长期以来,受城乡发展差异、保护理念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部分村落面临风貌受损、功能衰退等问题。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多管齐下筑牢根基。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充分结合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和现有基础,不搞“一刀切”的全面改造模式,严格把控建设尺度与风格,坚决杜绝大拆大建,让村落的街巷肌理、建筑形态、生态环境都能保留。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村落蕴含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耕读传家的家训家风,到邻里互助的民俗活动,再到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梳理与活化,与当代乡村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相结合,让传统村落不仅有“古貌”,更有“新神”在守护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推动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传统村落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需要有人居住、有人活动的生活空间,只有充满“生活气”,才能真正“活”过来。这就要求打破“重保护、轻利用”的思维定式,实现从“静态守护”到“动态活用”的转变。首先,要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短板,合理增设供水供电、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等现代化设施,让村民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能吸引外来游客停留。其次,要立足村落的资源禀赋,挖掘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优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手工艺制作等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增强村落自身的“造血”能力,让炊烟不断、人气不散。
突出文化传承,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的独特文化记忆,每一栋老建筑、每一条古街巷、每一项老手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必须把文化传承放在核心位置,让村落的“文化属性”代代相传。一方面,要系统梳理村落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让这些文化元素得以保存和展示。另一方面,要创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方式,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技艺体验课程,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村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同时,要以保护利用为契机,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参与村落建设,鼓励村民成为村落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形成“古村聚人、人护古村”的良性循环,让古村成为兼具文化记忆与生活温度的家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力量、村民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社会力量要发挥创新优势与资金支持作用,村民要主动参与到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中,守住村落的“形”,更守住村落的“神”。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的美好未来持续赋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雷磊(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