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从“武创树”见湖北“创新林”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调研团步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迎面一棵枝繁叶茂的“科创之树”引人注目。这棵树的根系,深扎在湖北多年来精心培育的创新土壤中。从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力,再到创新人才的广泛汇聚,湖北正以“全域创新”思维,打破单点突破的局限,构建起“种子有土壤、成长有支撑、结果能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

政策创新是湖北激活创新动能的“金钥匙”。不同于零散的扶持举措,湖北始终将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用系统性政策破解创新链条上的“堵点”。除了武创院“拨转股”机制为早期科创项目“输血”,湖北还在全省推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类施策,从研发补贴、税收减免到用地保障,形成全周期政策包。针对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的成果转化难题,湖北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研人员持有成果股权,让“纸上论文”变成“市场产品”。这种“政策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创新转”的思路,让创新不再受限于体制机制的束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产业集群是湖北承载创新成果的“主阵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依托优势产业落地生根。湖北立足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宜昌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链条,多项创新药打破国外垄断;襄阳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了数百家中下游企业,推动技术快速迭代。这种“以产业聚创新、以创新强产业”的良性互动,让武创院孵化的电站巡检机器人、微创心肌旋切系统等成果,能快速找到应用场景;也让邰鑫来团队的低空经济技术,得以依托湖北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加速产业化。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与“辐射效应”,让湖北创新从“单点闪光”变成“全域璀璨”。

人才汇聚是湖北支撑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核心是人,湖北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仅通过武创院这样的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楚才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吸引百万大学生留鄂发展,让创新有了“生力军”。同时,湖北还主动链接全球人才资源,在欧洲、北美等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引进顶尖科研团队,推动汪道文团队的暴发性心肌炎检测技术等成果走向国际。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理念,让湖北成为各类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从武创院的“科创之树”,到全省的“创新森林”,湖北的创新实践是政策、产业、人才等要素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当政策能破解痛点、产业能承接成果、人才能实现价值,创新自然会从“偶然突破”变成“必然结果”。未来,随着湖北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建设,这片土地必将孕育出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国科技创新贡献更多“湖北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疾风(“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从“武创树”见湖北“创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