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红主动承担起照料失智岳母的重任。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通讯员 黄家桢 张致远
“妈妈,原来你在这里啊,来!我接你回家。”
9月5日,在建始县官店镇熊母村,55岁的鹤峰汉子黄思红走了6里路,找到了独自外出迷路的78岁失智岳母,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黄思红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失智岳母的事,在这个村家喻户晓。对这位来自鹤峰县的外地女婿,熊母村的老人都称赞说,他对岳母尽孝,“不是亲儿,胜似亲儿”。州直单位驻村工作队表彰他为“好女婿”并授牌。
离开家乡,只为守护失智的岳母
1992年,在一次婚宴上,22岁的黄思红与22岁的罗字红初遇,一见钟情,不久便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他俩在鹤峰长湾村安了家,两层的土家木板房舒适明亮。1994年,儿子的出生,更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1995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砸向了罗字红的娘家。
妻子罗字红的弟弟和父亲,在远赴天门打工期间,不幸溺水身亡。出事两个月后,罗字红的母亲也因精神遭受重创,心智退化,生活逐渐无法自理。黄思红闻讯,提出接岳母来鹤峰自己家中赡养,但岳母故土难离、乡邻熟人多,死活不肯走,固执地说:“在这里习惯了,我不走!”
一边是自己在鹤峰这边幸福的家庭,一边是在建始那边精神恍惚的岳母……时年26岁的黄思红没有丝毫犹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已经步入正轨的生活,举家搬到建始县官店镇长岭村(现属熊母村),主动承担起照料失智岳母的重任。
面对着兄弟姊妹的不解、父母亲的不舍,黄思红未曾动摇:“父亲在我小时候就对我说,做人要以孝为先。岳母生养我妻子,我就要养她老。”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兑现承诺,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到建始后,容身的房子是多年的老房,居住条件比起二人在鹤峰的新房要艰苦很多。同时,黄思红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鹤峰时,黄思红主要从事药材种植,收入稳定。但如今岳母需要长期服药,身边还得随时有人照看,儿子又年幼,他只能在距离家不远的地方做一些零工来维持生计。
更大的挑战来自照料失智的岳母。岳母发病时,常常躺在地上唠叨责骂,病情严重时甚至会抄起东西乱砸。有一次,岳母因幻想女儿受欺负,抄起锄头就砸向熟睡中的黄思红,导致他的膝盖至今仍时有痛感。但是,黄思红无条件包容老人,照顾老人。
由于心智退化,老人时常幻想自己在“持家”。为了稳定老人的情绪,黄思红和妻子将自己田里的收成和喂的猪全部交给岳母,又按照市场价从老人手中“购买”回来食用,让老人从心底相信自己有钱财傍身,情绪稳定下来。
与岳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妻子罗字红常常被发病的母亲骂得躲在房间里偷偷抹泪,不敢下楼,一度萌生退意。但黄思红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身边,安慰她:“她是病人,我们不能跟她计较。”他用自己的爱和包容,温暖着这个饱受创伤的家庭。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愿意嫁给他!”提到这些年黄思红的付出和担当,妻子罗字红不由得红了眼眶。
2022年,厄运再次降临,黄思红的母亲患病了。为了方便照顾,黄思红将母亲从鹤峰接了过来。从此,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和艰难。白天,他要外出打零工,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晚上,他还要调解两位老人因生活习惯差异发生的矛盾、耐心地安抚,让她们在这个小小的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党员担当,把村里的老人都当父母
尽管打工谋生、照顾岳母的任务繁重,黄思红从没有忘记向党组织靠拢。
1990年,20岁的黄思红在鹤峰长湾村时就首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却因搬迁到建始熊母村中断流程。2011年,他再次向熊母村党支部提交申请,积极接受组织考验。2014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成为党员后,他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在学习时,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句话,至今铭记在心。这句话说,‘要像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他对此深有体会,“确实,如果一名党员不孝敬老人,就不配当党员;如果一个公民不孝敬老人,就不配当一个公民。”
他主动承担起对周边留守老人的帮扶任务。邻居席桂枝奶奶家中缺劳力,他担心田荒,主动帮她种、帮她收。他义务为邻居王丙然老人喂猪、劈柴一年多,老人临终前真诚感谢他:“你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谁家老人有事,只要给黄思红打一个电话,他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辞。“把我当儿子对待的留守老人或孤寡老人有七八个。”黄思红说。两个儿子也受他的影响,义务照顾村里的困难老人。
村民们对黄思红心存感激,推举他当上村两委干部。“黄思红作为一名党员,在村里一直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全雄杰说。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如今,黄思红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一家人早已住进新房多年,岳母的病情也趋于稳定,生母无憾仙逝,曾经背负的欠款早已还清。从村两委卸任的他还在履行自己的责任,续写平凡温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