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年轻生命的骤然逝去,总是令人心碎。两个多月前,江西某高校21岁的大二男生小陶,在宿舍打游戏时猝死,这本已是一场悲剧。然而,后续发展却更添沉重:家属质疑校方急救不力和宿管是否管,校方回应“人道主义补偿”但否认责任。一句“学校宿管不是全能的”和“偷偷躲起来玩(手机)怎么办”的辩解,更是将高校在学生安全与健康管理上的责任边界问题,赤裸裸地抛到了公众面前。
诚然,高校的学生已是成年人,不再是需要老师时刻紧盯的中小学生。要求大学像小学班主任一样,拿着手电筒查寝、没收手机、强制熄灯,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独立人格、批判思维和自主管理能力。过度干预学生的私人时间,甚至作息习惯,确实有违高等教育的本意。从这个角度看,校方那句“宿管不是全能的”似乎也没错。
但问题在于,家属的痛点和公众的质疑,真的仅仅聚焦在“学校没管住孩子玩游戏”上吗?显然不是。 当我们将目光从“管学生行为”转向“保安全底线”,校方的责任便清晰浮现出来。
核心的争议点,在于那个宿舍里本可能改变结局的“救命盒子”——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根据报道和家属提供的录音,校医承认现场有AED设备,但最终只采用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并未使用它。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每一秒都无比珍贵。AED正是为这种极端情况设计的“傻瓜式”救命神器,操作相对简单,能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校方配备了AED,这本是值得肯定的安全投入,但在生死关头,它却成了“摆设”。校方事后回应“肯定用尽一切资源”,但面对“为何不用AED”的尖锐提问,却语焉不详,让“用尽一切”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
这并非要求宿管去没收手机,而是要求学校确保其配置的救命设备在关键时刻能被正确、果断地启用。这是管理流程的失效,是应急预案的纸面化。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责任点是:信息的不透明与校方沟通的冷漠。
家属在事发15分钟后接到电话,被告知“孩子晕倒了”,却未被告知情况的危急程度。直到途中才惊闻噩耗。校方拒绝提供关键的120呼救时间记录等细节。在善后过程中,承诺的书面答复逾期未至。这种沟通方式,无疑是在家属的伤口上撒盐。高校面对学生悲剧,理应展现更高的人文关怀和程序正义,而非以“依法依规”为盾牌,行推诿搪塞之实。对生命逝去的尊重,不仅体现在金钱补偿上,更体现在真诚、透明的沟通和及时、负责的回应上。
再者,是基础设施的“硬伤”。
报道中提到,校区位置偏僻,救护车花了20多分钟才抵达现场。对于争分夺秒的急救而言,这几乎是致命的延误。高校在规划建设新校区时,是否充分评估了其地理位置对紧急医疗响应能力的影响?是否配备了与之规模、偏远程度相匹配的、更高效的急救力量(如校内快速反应医疗小组,购买救护车)?这并非要求学校为每个学生的私人行为买单,而是要求其为校园整体环境的安全兜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专业的医疗救助力量能够及时抵达并发挥作用。教育部2011年曾发文,对此有要求的。
因此,当我们讨论高校在类似悲剧中的责任时,必须跳出“管不管玩游戏”的窠臼。高校对成年学生的管理责任,其边界不在于干涉私人生活细节,而在于构建一个坚实的安全底线。这包括设施到位且可用,预案有效且响应迅速,医疗风险识别与急救环境优化。
小陶的悲剧,不能仅仅归咎于一个年轻人深夜的游戏。校方以“人道主义补偿”作为事件处理的句点,试图以金钱补偿划清责任界限,却恰恰回避了其在构建安全底线上的明显疏漏——AED的闲置、响应的迟滞、沟通的缺失、选址的考量不足。人道主义的光辉,不应成为掩盖管理漏洞、推卸法定安全保障责任的“遮羞布”。
对于高校而言,真正的负责,是正视这些漏洞,痛定思痛,把“安全底线”筑牢,“人道主义”体现在每一个扎实的制度建设,每一次负责任的行动中,而非仅仅是赔偿协议上的冰冷数字。守护年轻生命安全的底线,是大学不可推卸的、最根本的“人道”。
你还认为家长向媒体反映,是无理取闹吗?
信源:大象新闻,大风新闻等媒体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