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刘姗姗)一名刚出生的足月女婴,全身皮肤僵硬青紫、腹部胀如圆球、呼吸微弱……她被多种危重症同时缠身,生命一度垂危。近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团队连续15天的全力救治与精心护理下,宝宝终于奇迹般转危为安,平安回到父母怀抱。
新生儿科专家团队查看患儿的情况。通讯员供图
半个月前,怀孕37周多的徐女士(化姓)在家中突然察觉胎动明显减少,立即赶往武汉市中心医院,胎心监护显示“胎儿宫内窘迫”,产科医生迅速为她实施剖宫产手术。手术台上,一名女婴顺利娩出,可医护人员的心却瞬间揪紧——孩子全身皮肤硬肿、肤色青紫,触碰时全身硬邦邦的,呼吸微弱,腹部更是异常鼓胀,像充了气的皮球,情况危急。手术室中,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复苏囊正压通气等抢救措施。经过紧急复苏抢救,女婴的肤色转红润,随后被紧急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孩子入院时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新生儿科主任姜红介绍,患儿除了全身皮肤硬肿外,还存在多发性浆膜腔积液(胸腔、腹腔、心包均有积液),心脏增大,肺动脉高压等问题。完善相关检查发现,她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及高乳酸血症等一系列危重状况。
最棘手的是,患儿全身皮肤硬肿、水肿明显,静脉穿刺难度极大。新生儿科静脉治疗团队借助超声引导,下小心翼翼地寻找血管,成功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为患儿搭建了“生命通道”,保障抢救药物与营养通过静脉通道顺利输送。
住院期间,患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针对胸腹水导致的腹部鼓胀,医生制定了“精细液体管理”方案,严格限制液体,详细记录每小时的尿量、输液量,确保“出量大于入量”,同时补充白蛋白、使用利尿剂,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液体;科室安排专人进行护理,因其全身水肿严重,每小时都需要翻身一次以防褥疮,并实施抚触和早期口腔功能训练等,无微不至。
经过15天的精准治疗和日夜守护,女婴硬肿的皮肤慢慢变软,鼓胀的腹部恢复平坦,呼吸机成功撤离,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复查显示,其胸腹水已完全吸收,皮肤恢复正常,内环境稳定,多器官功能受损也逐步恢复正常。
出院当天,徐女士抱着康复的女儿,向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记着”。
该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介绍,如此严重的新生儿全身硬肿病例非常罕见。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硬肿,多在早产、窒息、感染、休克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该患儿为足月出生,排除免疫性溶血、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甲减等多因素,考虑主要可能与胎儿在宫内长期慢性缺氧有关,后期仍需门诊定期随访。她提醒孕妈妈务必重视产检,坚持每天早、中、晚各数胎动一小时,若发现胎动突然增多、减少或消失,必须立即就医,及时干预,是避免新生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