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受访者供图
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梅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需求,梅县区于2020年启动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着力解决心理健康覆盖不足、专业力量不均衡以及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三大关键问题,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织就一张“防护网”。
在梅县区程江镇大新城社区五楼,一座200平方米的“社区心灵驿站”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2020年6月,梅县区委、区政府统筹拨付50万元建设资金,历时两个月完成场地改造与设施配置,于同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这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已成为全区61所中小学共享的心理支持平台。线上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0753—2589016),线下通过沙盘游戏、心理情景剧排演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
五年来,该平台多次联动校园与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累计提供个体咨询372人次、团体辅导78场、心理健康讲座124场,服务覆盖未成年人及家长5.2万人次,完成心理测评建档1.2万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安全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不仅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专业作用,还与学校共同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保护闭环体系,协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肖惠婷说:“我们学校一般都是以分层干预和无缝衔接为原则,跟我们校外辅导站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核心是各司其职,互为支撑,学校作为一个前端筛查与日常支持的阵地,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专业干预与深度支持的后盾,最终,我们通过这样的标准化流程,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链条覆盖,为学生构建更立体的心理支持网络。”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成立以来,有效指导全区61所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所有的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梅县外国语学校获评省级心理健康特色校,石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课题结题,通过进校园活动覆盖超千名学生,有效提升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梅县外国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课内渗透+课外拓展”的特色模式:班主任每周在班会课融入日常心理疏导,专职心理教师则针对各年级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时间管理小能手”“新年梦想家”“高姿态能量”等主题心理课程,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形式深化情绪认知。学校也会定期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打造“情绪交换商店”“压力释放站”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帮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接纳自我心理状态,培养积极成长型思维。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显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育者,具备识别心理动向的优势,可通过日常观察实现早期干预。而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转变传统管理思维,通过情感共鸣建立信任纽带,以耐心倾听化解情绪壁垒,允许孩子表达焦虑、委屈等负面情绪,更要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的全链条保护。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级长罗乐欢说:“我认为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护航中的角色核心是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而非管理者,用理解和信任为孩子的心灵搭建梯子,而不是筑高墙。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父母都愿意接纳和支持我。”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筑牢的“精神底板”,更是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中不容失守的“生命线工程”。下一步,梅县区教育局将深入贯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持续推进服务创新,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南方日报记者 刘明心
通讯员 肖晓美 沈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