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彬在上课
辅导学生
家访 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李二霞 何衍辉
八月酷暑,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新洲镇中心学校一片寂静,语文教师郑建彬却依然忙碌。窗外青山如黛,室内风扇嗡鸣,他一边核对困难教师资助申请,一边回复家长暑期防溺水提醒信息。“离家远,学校就是家。”42岁的他说,一个孩子的事都马虎不得。
18年前,他大学毕业,与妻子赵红侠来到了鄂西北深山。坚守18年,他们站成了乡村教育的灯塔。
他的婚房
挂满学生折的纸鹤
2007年夏,山东泰安小伙郑建彬大学毕业。本可回老家或留城工作,他却想起读村小时油布遮窗,老师陈培学带病授课的场景。报名湖北省教育厅“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后,他远赴竹溪新洲,“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教育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更大的考验是爱情。此时,郑建彬的女朋友赵红侠也从哈尔滨的一所大学毕业,她自小身体不太好,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听着电话那头的沉默,郑建彬恳切道:“咱们年轻吃点苦没关系,但要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辈子过得就有意义!”最终,赵红侠紧握他的手踏上山路。
当时,新洲镇中心学校三面环山,唯有一条坑洼崎岖的临崖河畔路。他们的“新房”,是学校一间狭小的宿舍,仅一盏15瓦灯。学校日常用水全赖后山河流抽提。遇上干旱时节,他们就和高年级学生一起,肩挑手提,下到河床深处,一桶桶地把水打上来,保障师生基本生活所需。
尤其令人揪心的是,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又缺乏自信。“第一次上课,我问学生‘长大后想做什么’,底下一片沉默,只有几个孩子小声说‘不知道’。”那一刻,郑建彬更坚定了留下的决心——他要帮山里的孩子找到梦想的方向。
2010年,就在这简陋的校舍里,郑建彬夫妻俩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推开贴着喜字的寝室门,眼前景象让两人瞬间泪如泉涌——墙壁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学生们亲手折叠的五彩千纸鹤。
三年资教期满,学校同期伙伴陆续离开,郑建彬和赵红侠却把根更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2012年,他们通过了湖北省农村新机制教师考试。填报志愿时,面对众多选项,他们在“新洲镇中心学校”旁郑重打钩。
深山讲台 上演了家庭接力赛
郑建彬夫妇的坚守深深感染了亲人。2017年,赵红侠的弟弟赵良生毅然放弃城市工作,追随姐姐和姐夫进山任教。次年,他的女友操顺鑫也背上行囊,加入了这个行列。2019年,这对志同道合的伴侣在青山见证下喜结连理。从此,四位“园丁”并肩守护着大山里的琅琅书声。“我们真心希望你们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郑建彬对弟弟弟媳说。
从教30年的同事黄朝爱,见证着这场接力:“郑老师一家带动了师资稳定,为山区注入希望。”
家长王大军在采访中动情地说:“大儿子迈入社会多年,回家先拜望郑老师;小儿子现在高三了,口口声声还是‘郑老师’!”
这些年,夫妻俩和弟弟弟媳曾多次有过调动到县城学校的机会,但他们都婉拒了。郑建彬解释说:“我走了,班里的学生怎么办?他们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我也放心不下他们。”妻子赵红侠也全力支持:“只要你决定留下,我就一直陪着你。”
同事张玲提起他们,满是敬佩:“每学期家访,郑老师夫妻俩和他的弟弟、弟媳分头行动,多年来几乎走遍了新洲镇近20个村。有的村路崎岖,摩托车都没办法通行,他们就徒步爬山,来回常常要一两个小时,晚上九十点钟才归家是常事,脚上磨出了水泡,却还在讨论学生的情况。”
“花果山”课堂 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孩子们,演起来!”郑建彬的语文课常变舞台,他深知,要让学生爱上学习,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经过多年摸索,他创新推出“快乐学习”教学模式,将游戏、生活案例融入课堂。
在一次《西游记》导读课上,他让学生分组扮演师徒,自制道具服装——教室瞬间化身为“花果山”,调皮的孩子成了“孙悟空”,沉默的学生化身“唐僧”。师生们巧妙融合网络资源、电子白板、投影设备,结合手工绘制、话剧排练和实践活动,让沉寂的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求知。”与他共事18年的同事汤守金在采访中透露,这套教学方法成效斐然:他给学生作文撰写的评语和建议,篇幅常常超过学生作文本身;所教学科成绩稳居全县前列。
2014年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的毛旺是他引以为豪的学生之一,他也是毛旺忘不了的老师。“是郑老师的悉心教导,为我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旺说。
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郑建彬从不简单归咎于“学不会”。他深入分析症结所在:是家庭环境影响?是同学关系困扰?还是师生沟通不畅?通过一对一耐心谈心,他首先帮助孩子找到阻碍学习的“心结”,重建“我能学好”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郑建彬笃信这一点,他每天放学后都主动留下,在办公室里进行义务辅导,常常忙到夜幕低垂才回家。
他深知教育传承的力量,主动担起“传帮带”责任。数学老师胡倩云初上岗时曾倍感迷茫,郑建彬一句“三分教七分管,备好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的点拨,让她豁然开朗,潜心钻研教学。如今已成为县级优秀教师的她感慨道:“他从不摆架子,总跟我们说‘贴近同事才能真解难题’。”
在郑建彬的引领下,他所在的学科组,通过共同努力,多次被评为优胜学科组,为学校捧回近二十项荣誉奖牌。他个人也先后荣获“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好人·楷模”等荣誉,成为扎根深山的教育标杆。
办公室里 总备着“谈心桌椅”
在留守儿童众多的新洲镇,郑建彬的脚步常踏着泥泞深入家访,周末则化身球友与知心人陪伴成长。曾内向自卑的学生杜定权,经他引导蜕变为阳光男孩;“问题大王”杨海,也在他发掘潜能、点燃兴趣后,成功蜕变并在县级演讲比赛中获奖,最终考入重点高中。
郑建彬还牵头建立了“爱心包保帮扶”机制,组织支部党员为全校留守儿童建立档案,精准掌握情况。每周落实谈心谈话,倾听心声;每月组织关爱活动,如集体生日会、端午包粽子等,营造家庭般的温暖氛围。他说:“这些孩子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关爱。我们多付出一点,他们的成长就多一份保障。”
单亲留守儿童小郭曾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性子急、脾气暴,厌学逃课、顶撞老师,甚至语文考试交白卷。郑建彬接班后,没有放弃他。他先委以“课堂时间管理组长”的小责任,再逐步提升为纪律管理干部、书法课代表,赋予其价值感和归属感,同时,频繁地谈心、阅读引导、学习方法探讨如春风化雨。渐渐地,小郭变了,守纪律、爱看书、肯钻研。中考时,他的语文从交白卷跃升到79分,成功升学。“郑老师没有嫌弃我,是那些小任务让我觉得自己有用,谈心让我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小郭说。
同事汤守金老师说:“郑建彬的办公室里总为学生备着桌椅,几天深入谈心,就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18年,累计助力1200余名学生飞出大山,有的还考入清华、武大等名校。郑建彬的欣慰与遗憾交织:最大欣慰是“孩子成国之栋梁”,最大遗憾是“山东双亲难尽孝”。但提及未来,他目标清晰:“继续扎根讲台,为更多山里娃点亮希望之光!”回望2007年,他想对年轻的自己说:“你选择的路已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