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杨思宇)今年暑期,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会计学院“赓续党建红,守护生态绿”实践团在谢剑玲、艾丽亚、潘莹、李文希四位指导老师的带队下,携手秭归团县委,走进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七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为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长江生态保护一线书写青春担当。
6月22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馆内泛黄的老照片、翔实的史料与鲜活的展品,全景呈现三峡工程建设中秭归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移民群众与党员干部同心同向、共筑生态家园的奋斗历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
6月23日,屈原故里间,实践团循着《离骚》“深固难徙,廓其无求”的咏叹,探寻荆楚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当地将屈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相融合,借端午祭等民俗活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更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实践团投身文化宣讲,向民众阐释屈原笔下的自然哲思,引导大家在传承文脉中厚植环保意识,在杨柳琴鼓的韵律中感受生态对文化根脉的滋养。
6月24日,实践团深入归州镇,见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深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归州镇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的实践,正是这一发展理念的鲜活注脚。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亲手参与果实采摘等产业实践。亲身体验中,众人真切感知“党建红”如何点燃生态振兴引擎:归州镇因生态更灵秀,因产业更兴旺,群众生活也随绿色发展之路愈发富足殷实,生动诠释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月28日,实践团深度投身共护长江行动,与当地县委政府、志愿服务协会协同合作,党员带头开展垃圾清理、水质监测等活动,通过多样形式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同时,联合爱心托管班开办生态暑期学堂,为孩子传授知识、组织实践,践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承诺。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守护其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置于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国家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背景下,秭归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节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生态保护实践。
7月5日,实践团奔赴三峡大坝。站在观景平台,巨坝横锁长江的壮阔景象震撼人心。这座“国之重器”不仅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核心效益,为国家发展注入动能,更通过精准水量调控保障流域生态用水,以鱼类增殖放流守护生物多样性,以周边生态修复重塑岸线绿色肌理,成为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队以秭归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纽带,探寻长江岸线治理的实践密码,触摸屈原故里“绿色为底、文化为魂”的发展脉络,用青春脚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员们在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保护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解,在知行合一中锤炼了本领、增长见识,深刻体会到秭归的绿色发展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守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深入秭归,方知生态之美与文化之厚的交融共生;躬身实践,才懂青年担当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秭归之行,注定是一段镌刻着成长与思考的珍贵记忆,为团队成员未来投身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事业埋下了坚实的种子,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生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