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丽 熊瑞)近日,武汉市委党校2025年四屋湾村暑期爱心托管班圆满结业,这场连续开展三年的帮扶行动,不仅破解了30余名乡村儿童的暑期“看护难”,更在随后召开的暑期托管交流会上,让“青声红语”志愿服务队的团员青年们,交出了一份浸润着基层温度的实践答卷。
交流会现场,志愿者们的分享没有空泛的总结,只有扎根村里30天的真切感悟。“上午揣着笔记本入户听民声,记的是村民医保报销的疑问、养老服务的需求;下午守着课桌辅导作业,看的是孩子解出难题后亮闪闪的眼睛——这才是‘服务’最实在的样子。”志愿者张靓、段亚男的话,道出了“托管服务+入户调研”双线工作的日常。首次参与的王淞峄直言,过去“服务基层”是文件里的词,直到住进村里,帮老人查社保、陪孩子读课文,才真正懂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有青海支教经历的崔瑞毅,在这次托管中重温了热血:“给孩子讲抗洪抗疫的故事时,他们凑得特别近;教防溺水手势操,每个人都学得认真——乡村孩子的纯粹,让我更明白‘守护’的意义。”而连续三年参与的田红艳,看着队伍从最初2人摸索,到如今能开设红色观影、手工绘画、安全培训等多元课程,感慨道:“村民从‘试试看’到主动把孩子送来,这份信任,就是我们坚持的底气。”
交流中,志愿者们更聚焦“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好”。针对部分孩子受短视频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大家当场提出改进建议:明年要增加跳绳比赛、室内广播体操,用黏土制作、树叶拼画等手工活动,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美;还要建立“一对一”谈心机制,多听孩子的心里话,补上乡村儿童的“情感陪伴”课。
“四屋湾村不只是‘帮扶对象’,更是党校培养青年干部的‘第二校区’。”副校长徐军在总结时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他强调,三年托管的意义,不仅在于帮村民解决了“急难愁盼”,更在于让青年干部在“接地气”的实践中,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据了解,下一步武汉市委党校将把暑期托管从“季节性服务”升级为“长效化品牌”,一方面固化“入户调研-需求对接-精准服务”的流程,另一方面结合村民新需求拓展服务内容,让“青声红语”不仅暖在暑期,更成为连接党校与乡村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党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