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竞恒、通讯员李周洲)“以后我想踢上职业联赛,站上更大的舞台!”8月30日,对于还在上高二的陈锦轩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上午,他刚刚代表武汉四中拿下一场足球锦标赛冠军;晚上,他又身披硚口队战袍,替补登场,在暴雨中力克长江新区队,为球队保留了出线的希望。
陈锦轩接受记者采访。
在强队林立的汉超联赛中,硚口队显得格外特别:当别的队伍倚重职业背景的“扛旗者”时,他们却以一群武汉四中的高中生为班底,再加上来自同济医院、硚口区公安分局、武汉地铁集团等各行各业的业余足球爱好者,组成一支“学生军”。
陈锦轩司职中后卫,尽管他也接受过专业训练,是武汉三镇梯队成员,但在汉超这样真刀真枪的成人赛场,年龄有时能成为左右比赛结果——面对成人球员,U17的小将们仍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身体对抗和比赛经验上难免存在先天差距。然而少年们拥有充沛的体能和无限的奔跑热情,他们正用积极的跑动和顽强的拼抢,弥补对抗中的不足。
战胜长江新区队后,硚口队向球迷谢场致敬。
“比起青年联赛,汉超对抗激烈程度,会高许多。”硚口队主教练刘亮坦言,队员们还显得很稚嫩,但是三场比赛下来,硚口队的少年们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提高。
陈锦轩仍清晰记得汉超首战前更衣室里的气氛:紧张、兴奋,夹杂着一丝不服气,队友们个个都铆着一股劲儿。“都说硚口是最弱的,那我们偏要证明自己!”“身体不如对方,那就用跑动拖垮他们!”那场比赛,硚口队在先丢一球的不利局面下顽强追平,最终通过点球大战击败江汉队,迎来开门红。
陈锦轩的足球梦,始于一次在中超当球童的经历——捡球时,他看到了迎面跑来的张琳芃,“当时就觉得,能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踢球,太酷了。”从此,他一直以张琳芃为榜样,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硚口队员正在积极拼抢。
硚口区一直是武汉校园足球的热土,2021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培养出大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背后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1898年,汉口博学书院(武汉四中前身)就建成了武汉第一个标准足球场。
校园足球的精神还在延续。看台上,一群毕业于四中的老校友呐喊得格外响亮。“我们每周会去汉江湾体育公园踢球,足球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看着这些孩子,特别欣慰。”57岁的周彤语气中满是自豪。
没有职业球星的光环,却有着最纯粹的热爱;不被多数人看好,却始终带着一股“不服周”的韧劲。当王钰栋、蒯纪闻等国足青年一代在中超赛场乘风破浪,塔子湖体育中心里,一群少年在汉超赛场同样意气风发。
初秋的暴雨掠过汉超赛场。铲抢、奔跑、破门、欢呼,少年们此刻挥洒的汗水,凝结成青春的记忆,多年后回想,热血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