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任用是“风向标”,选什么人是导向,用什么人也是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对干部最大的激励,用好一个人能激励一大片。新征程上,要坚决树立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让有韧劲、肯吃苦、能奉献的“老黄牛”干部有奔头。
所谓“老黄牛”干部,多指像老黄牛一样勤恳踏实、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这类干部的特点是“能出活”、“不粘人”。于公,勤勤恳恳肯干事,不管碰上多难啃的骨头、多难过的沟坎、多烫手的山芋,都能埋头苦干,不避难、不逃责;于私,清清爽爽不跑要,既不想着拉关系、套近乎,也不热衷于“自我设计”,而把个人进步交给组织。现实工作中,“老黄牛”干部大都数年如一日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征地拆迁、防灾减灾等艰巨繁重任务一线默默深耕,是同事眼里“业务好”,群众心中“靠得住”的行家里手。
应该认识到,“老黄牛”干部通常不易做到精准识别。这既与其岗位或任务性质有关,也侧面刻画出个人的性格特质。“老黄牛”干部所从事的岗位或任务往往潜绩多、显绩少,大到项目拆迁、信访维稳,小到机要文书、后勤保障,这类工作的性质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功劳是隐形的,捋得清、干得好不一定有掌声,干得慢、做不好免不了受怨言。再者,“老黄牛”干部干事交际大多不喜张扬,甘于埋头把分内的丝丝缕缕做清做实,既不向上“倒苦水”、讲条件,也不主动跟组织摆资历、亮功劳。就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原型人物王杰,在荣誉、待遇和物质上恪守“三不伸手”;时代楷模鲍卫忠,扎根边疆基层24年,被群众称赞为佤山法治“老黄牛”。
让闷声干事的“老黄牛”有奔头,说到底,就是要记好干事激励一本账,把科学全面选拔任用干部的土壤培得再厚些、再优些,让“老黄牛”们被发现、被认可,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让他们吃苦又吃亏。
要着力构建序事辨才的考核考察机制,注重考人与考事、关键与平时相结合,提高知事识人、依事鉴人水平,还要依据岗位特点、人物性格分门别类加强研判,立体刻画“老黄牛”干部“标准像”;要有意识地把选人用人重心向关键吃劲岗位和基层艰苦一线倾斜,着重提拔和选树一批能吃苦、肯付出、敢担当的“老黄牛”,旗帜鲜明地为专注干事的干部鼓劲站台;要着眼履职短板加强针对性培养历练,不断完善帮助干部充电提能的实训体系,拓宽视野格局,提升干事本领,还要适当把“老黄牛”们放到硬茬部门、重要岗位压担子,提供施展本领、贡献才能的宽阔舞台,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促使“老黄牛”奋蹄向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高佳兴(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